【專題報導】連結亞澳生物的臍帶 過渡蘭嶼

撰文/林乙華(經典網路資料編輯)

我們正在人群雜沓的大都會中忙碌生活的同時,蘭嶼角鴞正帶回一隻原本在獵蟲的螽斯,回到被細菌侵蝕而形成的樹洞中,小角鴞在台東龍眼的樹頭上胡亂地叫著索食。龍眼樹下也不清閒,人面蜘蛛蟄伏在牠精心設計的天羅地網中,想半空攔截蟲界的飛行高手。而趴垂在枝條上的攀蜥,就微睜著快闔上的眼皮,嘀咕這堆擾人清夢的喧擾,殊不知一尾狡猾的蛇正在牠背後張大著口,打算飽餐一頓。

無時無刻,亞熱帶海洋地區的蘭嶼都熱鬧生活著。

位於歐亞大陸及南方菲律賓群島間廣闊的太平洋上,正是逐漸轉為熱帶氣候的亞熱帶海洋地區。它就像生物遷移的十字路口,讓南洋的熱帶生物有北遷發展的空間。亞熱帶遼闊的海洋中,最接近菲律賓群島的一塊陸地即為「蘭嶼」。於是,許多南洋生物在登陸台灣及亞洲大陸之前,便先來到這最近、自然環境最類似的地方,甚至島上的人類祖先也來自南方。

蘭嶼,在生物遷移的過程中,扮演著橋梁的角色。

蘭嶼島上擁有完整的森林體系,豐沛的降雨量使得島上有著充足的水氣滋養生命;而來自熱帶的生物種源,讓小島的生命更多樣化。蘭嶼與恆春半島的生物,主要是來自菲律賓的熱帶系統,而蘭嶼的菲律賓物種比例更高達70%。

然而在民國六十至七十年間,蘭嶼卻經歷了一場生態的浩劫,只因人類看上了島上的羅漢松、象牙木、蝴蝶蘭……。背負遭人類覬覦的美麗,島上的蘭花、羅漢松幾乎被採伐殆盡。儘管生態的掠奪已經停止,但已造成無法挽救的遺憾,我們再也看不到海岸遍布羅漢林及滿樹蝴蝶蘭的生生不息景況。

縱使如此,蘭嶼仍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與之共依共存的原住民。在台灣藉著全面禁伐原始林的規定來做為保衛森林最後防線的此時,蘭嶼森林仍在被雅美族利用的狀態下,欣欣向榮。

在國際上溫帶研究已然成熟,而熱帶生態調查蔚為主流的現今,亞熱帶的研究往往就被學術界所忽略了。地處亞熱帶的蘭嶼,有著相當高的森林生物多樣性,中央研究院院士劉小如教授,在蘭嶼研究十多年的蘭嶼角鴞後,決定邀請其他領域研究者入列,以多年來蘭嶼角鴞的研究結果為基礎,再結合植物、昆蟲、鳥類、兩爬、哺乳等各類生物領域研究者,組織一個整合型調查研究計畫,企圖去探索只研究角鴞並不能解決的疑問,更藉著各生物體系及長期的研究,縱橫拉出整個蘭嶼森林生態的全貌,試圖去解碼這被遺漏的生態樂園。

台東龍眼森林成為他們探究蘭嶼生物關係的交匯點。在蘭嶼很多現象顯示,被雅美人廣泛栽植的台東龍眼似乎不屬於島上的原生種,極可能是由雅美人的祖先挾帶至此的,它訴說著雅美族來自南方血統的記憶。而現今,台東龍眼在島上與原生林共榮共存的現況,說明其仍是島嶼上生物賴以維生的主要棲地。依然繁榮昌盛的亞熱帶生態景況,也表現著某種程度的生物族群融合,我們從這片林中看見蘭嶼可愛的熱帶生命。

在蘭嶼南方不遠的海上還有一個神秘之島——小蘭嶼,它是一般外人及雅美女人難登之島。島上是否還有蘭嶼未有的生物或已在蘭嶼消失的物種,屏東科技大學葉慶龍教授一直抱著一線希望,能找著大島上已失去的生命。海洋的隔闔,一直到機動船的普遍及雅美族觀念的轉變,才使得葉教授終於實現了這個心願。

蘭嶼專題,是台灣眾多本土生物研究者的心血,他們多年來致力於發現蘭嶼森林族群的奇妙互動,現在他們更扮演著自然訊息傳遞者的角色,企圖將生澀的科學語言轉化為平易近人的生動故事,讓更多人知道大自然的奇妙律動。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