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ㄟ社區】縱谷客家第一庄 花蓮富源社區

撰文/陳世慧(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攝影)

夜後的中央山脈,層疊交錯,輪廓隱約模糊,渾然如一幅巨大的潑墨山水。驅車在其下的台九線上,平行的火車偶爾超越了我們的速度,大約到了兩百六十公里處,就是花蓮縣瑞穗鄉最北的村落——富源了。

位處偏遠,交通不便,加以村裡的人口去年甫跌破一千,原以為小小村庄,一不小心就會錯過;誰料,由公路一轉進社區,遠遠地,燈火通明的文化館,傳來百轉千折的歌聲。而公路另一側的富源國中,也有人為了參加即將到來的「鼓王爭霸戰」,正加緊操練。

「每個禮拜四晚上,我們都會在這裡學唱客家歌謠。」謝藤妹今年八十二歲,她說歌謠班成立之前,「每天除了做家事,就只有看電視。」有了歌謠班後,「歌唱得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出門活動筋骨,人就很開心。」謝藤妹笑說。

同一時間,富源國中的禮堂裡,也聚集了二、三十個人。和歌謠班裡都是阿公、阿嬤不同,這裡老、中、青三代都有。在老師的指導下,小學生、中學生、叔叔、阿姨跟阿婆,大夥屏氣凝神,該換隊形的換隊形,擊鼓的擊鼓;當鼓棒高高舉起、重重落下的剎那,擂鼓聲捲起磅礡氣勢,就連中央山脈也彷彿為之震動。

歌謠班、鼓隊、護溪隊、樸素繪畫班。乃至於是阿嬤劇團,目不暇給的活動,為靜謐的小村帶來活力,豐富了居民的生活,也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為社區付出。

二○○九年,富源因此獲內政部「社區深耕計畫」評鑑為甲等;二○一一年,由鼓隊衍生的「鼓王爭霸戰」,更因「將地方性的活動推展至全國」,奪得了農委會的「農村樂活獎」。

一般來說,類似這樣經營有成的社區,多半遵循某種固定的發展模式,諸如社區居民總是在歷經某些共同的困境之後,才激發出改變的想望;又或者,在面臨某些危機後,才痛定思痛,尋求轉機。

然而,或許是後山步調緩慢,也或許是村裡百分之九十居民務農,餘者多是軍公教人員,同樣的說法套在富源身上,卻完全是另一回事。

不發展的社區發展協會

一九九○年代,當文建會剛提出社區營造的概念時,富源作為花東縱谷中的一個偏鄉,起初並沒有什麼感覺。

「很多社造提到的老人照顧、老人關懷,我們本來就有默默在做啊!」蔡志松是富源社區發展協會的現任理事長。個性爽朗、人高馬大的他,過去在高雄擔任藥廠業務,卻像村裡多數的中生代一樣,因父母年邁,不得不選擇返鄉。幾年前考進鐵路局之後,現任富源火車站的售票員,不賣票的時候,他幾乎將所有的時間,都捐給了社區。

蔡志松說,社造的內涵一開始並不明確,「聽到『營造』兩個字,很多人還以為是要蓋房子咧!」

但衝著某次文建會副主委陳其南說,「就是不懂才要做,才能弄懂!」蔡志松等人決心一試。在此之前,地方上也有所謂的「社區發展協會」,「但那個年代的協會和現在不同,根本僵化不發展。除了是由政府拿錢立案,意在選舉時綁樁外,它也因成員老邁,自形一個世襲般的小圈圈,有想法、想做事的年輕人,都被擋在門外。」坐在富源火車站旁的文化館內,鍾湧春既是協會理事,也義務擔任歌謠班的老師。
既然既有管道無從發揮,眾人索性另闢蹊徑;堪稱是目前協會前身的「蝴蝶谷文史工作室」,於焉誕生。而說到工作室,就非得一提眾人口中的林老師——林興華不可。

「其實富源的社造,很隨緣啦。」今年六十歲的林興華,比蔡志松等人都大上十來歲。自國立藝專(台灣藝術大學前身)美術系畢業後,他曾在秋雨印刷廠擔任經理一職。三十一歲那年,母親過世,他被迫返家一邊做起雜貨批發的生意,一邊照顧父親,閒暇之餘,才有時間畫畫。
儘管如此,以他為首的一批「年輕人」決定投入社造後,大夥還是三不五時聚在小小火車站前的廣場,認真商討,自己能為社區做些什麼?
人口老化,年輕人流失,東西部城鄉差異,這些大事,都不是他們解決得了的。至於「我家的水管破了」、「路口的路燈能不能換個位置」、「隔壁的狗叫得太大聲了」,好像也不屬於是社區營造該管、該做的事。

好長一段時間,一夥人就像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一樣,除了逢人便問:「大家一個月撥出兩個小時,一起來為社區做點什麼好不好?」,也彼此不斷質問,「究竟我們能做什麼?」

就在這過程之中,林興華某次在爬梳史料時,意外地發現富源雖小,卻開發甚早。

「說來慚愧,要不是因為社造,過去我對故鄉的認識,竟然那麼淺薄。」林興華說,原來,遠在清代開山撫番,開闢北中南三路時,中路總兵吳光亮整軍築城的所在,就是古稱「拔仔庄」的富源;而吳光亮當年除了築城外,他所興建的保安宮,供奉城隍爺;過去只要城隍爺出巡,挨家挨戶,總會合力挑大鼓,沿途擊鼓競技。

「村子裡鑼鼓喧天的景象,是過往拔仔庄人的共同記憶;雖然時代改變,敬神的陣頭,逐漸被電子花車取代,」林興華說,「但正因如此,我們才要重振鼓聲,恢復廟會的莊嚴啊!」

就像發現了瑰寶一樣,他們開始四處奔走,張羅鼓陣的各項事宜,最後憑藉著一句,「沒聽過鼓聲的,就不是拔仔庄人」的口號,富源鄉親的記憶,竟真地慢慢被喚醒。

大家交換著彼此的記憶,也商討如何恢復並延續傳統;出來當志工的人越來越多了,除了籌畫鼓陣、重拾鼓棒外,在眾人延伸發想的活動中,就屬馬蘭鉤溪的護溪隊,最叫人動容。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陰雨中層層疊疊的中央山脈,彷彿潑墨山水,靜靜躺在其下的花東縱谷,縱谷裡四散的聚落,猶如世外桃源。
[Not a valid template]↑ 為了即將到來的「鼓王爭霸戰」,老少村民得空就在富源國小勤練鼓藝。
[Not a valid template]↑ 擁有不少老店鋪的富源村裡,從民國五十幾年開始經營的理髮廳,相傳三代後才易手他人。阿美族的美髮師,剃遍村裡不少人的頂上青絲。
[Not a valid template]↑ 從龍吟吊橋往下望,宛如白練的馬蘭鉤溪,令人心曠神怡。
[Not a valid template]↑ 為發揚客家染布傳統,社區成立靛染工坊,居民羅秀芳展示成果。
[Not a valid template]↑ 在圳畔玩大的許鳳應與江士仁,憑藉對土地的情感,除了不時巡守護溪外,更捨不得讓任何垃圾破壞社區的整潔。
[Not a valid template]↑ 鼓王爭霸戰的擂台已搭好,靜待各路好手一較高下。從小聽聞鼓聲長大的孩子,未來將接下富源社區營造的捧子。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