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子午(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張雍(經典雜誌特約攝影)
在歷史的微妙行進中,捷克與斯洛伐克從曾為一體,到分家豎立屏障,繞了一大圈,又再次在歐盟的大家庭中重逢。就像是彼此注視的兄弟,目光所見是熟悉中的陌生,而每一個細微的部分,都像是某種回聲,與另一邊發生呼應。從千絲萬縷的關係中,我們分別從光譜兩端的「重」(工業)與「輕」(藝術),看見它們同中有異的聲音,通過彼此對照,更具體地接近這片相連又分離的土地的樣貌與輪廓。
停止運轉的工廠
菲利浦的老家位在距離捷克邊境十三公里的斯洛伐克小鎮伯拉紹夫(Bolesov),小鎮東南方五公里,跨過多瑙河支流的瓦赫(Vah)河,是捷克斯洛伐克曾經最重要的軍火工廠所在地:瓦赫河上的杜布尼采。
這裡的重機械工廠(ZTS)建於第一共和時期,當時的政府為了防止位於皮爾森(Plzen)的Skoda軍火工廠(即為現今著名的Skoda汽車之前身)遭空襲破壞,而特別在五百公里遠的瓦赫河流域旁建立第二座生產基地,以備不時之需。二戰之後,共黨政府將ZTS打造成全國最重要的軍火生產製造中心,手槍、炮彈、坦克等武器源源不絕地從這裡運到前蘇聯,以及全世界各地的衝突戰場。
「我們擁有美麗的山脈與自然環境,但在山下是一個又一個醜陋的工業城鎮。」剛從茲林回到老家度週末的菲利浦,開著車帶我逛逛他小時候常爬的山,以及山下已經荒廢大半的工廠。
那的確是極大的反差,初秋時節的山上一片金黃,城堡殘牆靜靜在蔚藍天空下矗立,清新的空氣讓人心曠神怡;同樣蔚藍的天空下,杜布尼采的ZTS廠區裡一棟棟荒廢廠房鐵門緊鎖,鐵軌、管線、煙囪等機具鏽蝕不堪,恣意蔓生的雜草叢中是已失去功能的防空洞,空氣中瀰漫一股從鄰近蔗糖工廠飄出來的刺鼻怪味。
那曾經日夜不止息的機器運轉聲,埋藏在夕陽下,人們不願記起的回憶裡,「前面那個鐵軌旁,當年死了好多人,被載運著材料與武器的廠內火車撞死的。」一位負責看管鐵路機廠的保全人員說,他從六○年代就在這廠區工作,負責工安事務,親眼見證兩萬多名工人以三班制,在惡劣危險的工作環境中日以繼夜生產軍火的「鼎盛時期」。
現在除了少數幾棟工廠由不同單位、公司作小規模的利用外,大部分徒留空殼,在夕陽下散發詭異的氣息。「我們用一個特定的字眼形容這個現象:Tunelovani。」菲利浦說。這個字翻譯成中文,就是所謂的「掏空」。一九八九年捷克斯洛伐克步入民主改革後,總統哈維爾宣布停止發展以往強盛的軍火工業,為當地經濟帶來致命打擊,許多勞工瞬間失業;更雪上加霜的是,國有企業在轉型私有化過程中,將原有資產以賤價賣給私人公司,從中獲取私利,從此這個專有名詞開始流傳於世。這些被「掏空」後的廢棄廠房,為此一專有名詞下了無法抹去的註腳。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斯洛伐克東北地區群山綿延,舊柳博夫那城堡上,斯洛伐克國旗中的十字與山峰國徽隨風飄盪。
[Not a valid template]↑ 巨型機具挖開大地,源源不絕的褐煤由白琳娜礦場運出,是捷克西北方的經濟命脈。
[Not a valid template]↑ 二戰期間捷克小鎮利迪策被納粹滅村,原址現有雕像紀念死去兒童,儘管歷史存在傷口,如今德國仍為捷克極重要的商貿夥伴。
[Not a valid template]↑ 相摟的伴侶身旁,行人的腳步匆匆,在時間的流轉中,捷克與斯洛伐克這對曾經的伴侶,各自走上不同的路。(攝影/王志宏)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