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蔡佳珊(經典雜誌特約撰述)
攝影/陳弘岱(經典雜誌攝影)
五月五日,立夏。這天鋒面過境,閃電驚雷中,我們穿過一波又一波的滂沱大雨,驅車直奔國境之南,為的不是追逐浪花豔陽,而是要尋覓夏日嬌果──荔枝。
抵達恆春,雨識相地停了。這片陽光充盈的美地,故事隨落山風飄揚,歌謠伴海潮音傳唱,綠意遍野,萬物勃發。夏天才剛報到,樹梢成串玲瓏的玉荷包果實,已經羞答答地浮上一抹紅暈。全台灣最早成熟的荔枝,就在這裡!
恆春這塊由果農王順源承租的果園,這幾天才剛開始採收,運往台北市場拍賣,一斤叫價兩百元,相當於一顆十塊錢。然苦苦等候了一整年的荔枝迷,為了率先品嘗這玉荷包,就是把荷包掏空也心甘。
「像這種,蒂頭旁邊紅紅的,下面綠中泛黃的,最好吃!」王順源遞來一顆特選品。接過手還不及仔細端詳,就心癢難搔,趕緊剝殼先嘗為快。白如凝脂的果肉一入口,花香與蜜汁四溢,齒舌間彷彿一邊放煙火一邊彈奏圓舞曲,體內冬眠許久的荔枝癮蟲悠悠醒轉。得嘗此味,幾百公里的路又算得了什麼,謫官萬里的蘇東坡,尚為此直想把他鄉作故鄉!
就是這股奇妙滋味,讓當年被放逐到南疆的蘇軾醺然癡醉,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名句。試想東坡居士來到瘴癘蠻荒之地,再怎麼瀟灑也難免有些積鬱,忽有罕見的帶露鮮荔送上,這位老饕文豪定然眼睛一亮、寵辱皆忘,拚著上火也要好好吃個過癮。
荔枝的味道,就連詩人也難以描述。早在蘇軾之前,唐朝詩人白居易在被貶四川時頭一次吃到荔枝,驚豔以為仙果,賦詩曰:「早歲曾聞說,今朝始摘嘗。嚼疑天上味,嗅異世間香」。還大張旗鼓畫了荔枝圖傳閱親友,並附上了一段《荔枝圖序》,其中提到:「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
荔枝原產於華南地區,可以說是中國史上最受讚譽的水果,各代皇帝后妃仕官文人都對荔枝青睞有加,為賦作詩者所在多有。最早提及荔枝的文獻,見於西漢司馬相如的《上林賦》,稱為「離支」。地理書《三輔黃圖》中也記載,漢武帝征服南越之後,特別在上林苑裡建造「扶荔宮」,從南方移植了一百多棵荔枝樹和其他奇花異草,結果荔枝樹水土不服無一存活,氣得武帝把園丁們全殺了,從此要南方每年歲貢,「郵傳者疲斃於道,極為生民之患」。
武帝此舉開了先例,千百年來直至清朝,荔枝向來是呈獻王室的重要貢品,歷代勞民傷財的元凶其實遠不只楊貴妃一個人。只是杜牧的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傳頌太廣,豐腴美人愛吃荔枝的圖像又鮮明深植人心,而荔枝的紅豔外表和白玉果肉,更與貴妃形象恰恰相符。台灣的玉荷包品種在中國便稱之為妃子笑,真讓貴妃成了荔枝的最佳代言人。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初夏第一批熟成的玉荷包,就在屏東恆春。荔枝原是亞熱帶水果,在果農用心栽培下,在台灣最南端也能生產。
[Not a valid template]↑ 至今廣東仍定期舉辦荔枝節,重現古代聚會品荔的風俗。 (圖片/達志影像/REUTERS)[Not a valid template]↑ 為了提高玉荷包的著果率,果農需疏去過多的花穗。(圖片/大樹區農會)[Not a valid template]↑ 有機栽培農民王瑞榮認為,維護果園生態平衡,果樹自然強壯,「樹頭顧乎在,就不怕樹尾作風颱」。[Not a valid template]↑ 南投市福山里的四百年荔枝老樹,由福建先民開墾種下,與台灣人共同在這塊土地上生根茁壯。如今樹傘亭亭如蓋,庇護著代代相傳的柯姓一家人。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