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人生】人間的幸福

撰文/釋證嚴

月是梅雨季,也是感恩的季節,雖然是灰濛濛的天氣有些不便,但是心中卻充滿感恩;感恩雨水潤澤大地、太陽普照萬物,讓我們能夠安住。

大自然風調雨順,來自人心調和。社會需要士、農、工、商各行各業,農民辛勤耕作,供應五穀雜糧;勞工付出勞力,從事基本建設,社會才得以運轉;人與人之間能夠合心、和氣、互愛、協力,才能維繫祥和的社會。當我們生活衣食無虞,應知福、惜福、再造福。

早年物質匱乏,人們都很單純勤奮,只怕沒事做,不怕做太多,親友相互關懷,即使面臨經濟上的難關,也能扶助度過。反觀現代人物資富裕,卻不易滿足現況,以致普遍不快樂;人心不安的效應擴大,社會就不安定。

其實富與貧,取決於一念心。曾有則「乞丐與王子」的故事:有位王子,身在皇宮,雖然物質上很富裕,隨時有奴僕服侍,但是讓他覺得很不自由。有一天,王子偷跑出皇宮,看到一位長相與自己近似的乞兒,很羨慕乞兒生活得無拘無束;於是他請乞兒與他交換衣服與替代身分。乞兒進皇宮後,十分不習慣,反觀王子在街頭,卻過得自由自在。可見快樂不在於物質,而是心境,心中富有就得快樂;心有不足,即使享受也覺得苦。

有些人儘管生活清平,卻能知足而樂於布施與助人,如有位五十多歲的黃太太年輕時遠嫁新加坡,生下一對兒女;後來因為丈夫外遇仳離,她只好帶著兩個孩子回台灣。

黃太太一家生活遭逢困境,以做資源回收維生,幸有當地的天主教會提供房屋協助安頓。她為表達那分感恩心,每當拾獲堪用的棉被、衣物,便重新整理,送給更需要的街友;她雖然貧困,卻富有愛心,不吝於助人,真是「貧中之富」。

還有位李居士,自幼貧苦,以磨刀為業。多年前他罹患不知名的疾病,在病苦中接觸到慈濟,因而體悟:生命有限,必須活出自我價值。於是在病癒後,希望能盡一點心力幫助苦難人──他點滴累積微薄的收入,購買保險,受益人就填上「慈濟功德會」。如今,保險合約到期,就捐出一筆善款,圓滿他的心願。

無論是黃太太或李居士,都讓我們感到每一個人有無限量的潛能,發揮生命的光輝,奉獻餘力幫助他人。倘若人人都能心富有餘,大家以愛共聚,彼此知足感恩,就是人間的幸福。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