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子珊(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黃世澤(經典雜誌攝影)
有則來自新加坡的報導,一個中國移民家庭因受不了咖哩味道,向社區調解中心投訴印裔鄰居,結果印度家庭同意中國鄰居不在家才煮咖哩。報導引起全國譁然,一名新加坡華人在臉書發起「煮一鍋咖哩」運動,號召網友在家煮咖哩與鄰居分享,捍衛本土飲食文化,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則以「反中國人的咖哩戰爭」為題報導這起事件。
咖哩風波突顯中國移民大量湧入獅城衍生的文化衝突,也再次牽動新加坡華人與新移民的心結。近二十年,新加坡為平衡國民偏低的生育率及人才需求,大量引進中國新移民。新加坡五百萬人口中,華人比例達百分之七十四,但土生土長華人與新移民同源同宗的文化,經歷兩地歷史變遷,已有顯著差異,加上就業競爭,彼此諸多隔閡。
當地華文報《聯合早報》網主編鄭維曾以「雞蛋和奇異果」比喻兩者看似相似實則相異的文化。其中差異不僅是吃咖哩、說英語的生活細節,新加坡豐富的華人民俗文化,每每也引來中國新移民好奇。
來自中國四川的梁怡認為,新加坡華人更重視傳統節慶:「中元節政府還準備大鐵桶給社區民眾焚燒冥紙,中國大都市不會有這種大燒冥紙的場面。」文革以後,宗教信仰幾乎在中國連根拔起,大都會迄今難得有大型民俗祭祀。曾有新移民看到當地人在門楣懸掛的「慶讚中元」紅布條,竟誤以為該戶人家成員中狀元!
近幾年來,新加坡華人團體多次舉辦「中元節習俗之旅」、「中元節展覽」等活動,邀請新移民親身體驗中元節慶。除了參與祭祀亡魂、參觀祭品店,也派道長講解中元節淵源和習俗禁忌。移居新加坡逾十年的梁怡觀察到:「新加坡人比較不容易浮躁,在經濟強勢的環境下,信仰是社會的軟件。中國所缺乏的,正是這種靈性方面的東西。」
中元普渡,盛況非凡
倒是長期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新加坡,意外發掘出民俗文化的韌性與生命力——廟裡有英文書寫的籤文,也有說英語的乩童和道長。不過最叫外人側目的要數華人迎接「鬼節」的盛況。一踏入農曆七月,島上處處普渡會,平日連落葉都少見的路旁,擺滿香燭供品;平常嚴禁亂拋紙屑的乾淨市容,到處有人焚燒冥紙;夜裡不准喧嘩吵鬧的社區,竟能容許每晚歌台秀的勁歌熱舞。
一九六○年代起,新加坡興起在中元節搭建「歌台」(類似台灣的電子花車),以通俗笑話、歌舞娛樂地府眾生。據估計,全島每晚至少有二十個歌台,藝人從一個台唱到另一個台,連台灣藝人也來分一杯羹,整個月參與中元節的人數超過一百萬人次。有人評論:「在大中華地區,把鬼節搞得最熱火朝天的是新加坡。」
劉玲玲是當地最受歡迎的歌台天后:「試過一晚趕九、十台。」自五歲開始唱歌台秀的她唱了三十年,傳統習俗也沿襲至今,除了舞台前必定保留一排空椅子招待「好兄弟」(亡魂),「連主持人、歌手的人選都要打杯(擲筊)問神。」
明明是個國際大都會,對祭拜孤魂野鬼的節日卻比誰都還要狂熱,文史作家韓山元認為:「因為有其社會客觀需求。」新加坡大舉發展都市建設後,傳統鄉村聚落消失,「新加坡人變成『腳不著地民族』,人人住高樓,左鄰右舍少有交集,中元慶典正好讓大家再次感受人情味。」
如今,中元節活動不僅是同行表示友好、鄰里交換訊息、官民打成一片的多功能社交平台,還演變成慈善拍賣會。當地人有在中元節競標「福物」傳統,近來廟宇選擇將部分所得捐給慈善機構,有的團體靠福物競標,就輕易籌得好幾百萬新幣。自政府推行講華語運動,方言在公共媒體銷聲匿跡,以閩南歌曲為主的歌台,成了老百姓唯一聽方言歌的公開場合,也是歌台大受歡迎的主要原因。
整個七月,不僅社區、商區、報館接力搭台,連君悅、希爾頓大飯店這些「紅毛派」也搭起通俗歌台,洋老闆都來參與其盛。韓山元笑言:「萬一以後有意外,本地人就不會怪他沒拜神。」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新加坡華人小檔案】
- 人口比例:新加坡全國總人口約370萬人,華人約有270萬人,占總人口的74.1%。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由外地移民至新加坡的華人約有59萬,其中以馬來西亞華人為大宗,其次是中國、印度、印尼等地的華人。
- 宗教:多為佛、儒、道合一,部分基督宗教及無宗教信仰。
- 籍貫:福建占41%,其次為潮州、廣東、客家、海南、福州等。
- 語言:主要為英語和華語,部分說閩南語,年輕人多不諳方言。
- 遷徙歷史:根據元朝人汪大淵的《島夷志略》記載,早在14世紀便有華人在單馬錫(新加坡舊稱)居住。華人大量移居新加坡始於19世紀,當時英國殖民政府欲發展新加坡自由貿易港,從閩粵一帶招攬大量華工。新加坡於1965年獨立後,為保持華人族群比例及人才需求,一直鼓勵華人移民。由於地理位置和文化相近,馬來西亞華人至今仍是新加坡新移民主要來源。1990年代後,中國新移民陸續遷入,主要為專業人士、留學生、投資移民、技術移民和建築工人。
[Not a valid template]↑ 祭祖是新加坡華人的重要文化。每逢清明節,華人家庭舉家出行掃墓,通往墓園的道路車龍綿延、人潮絡繹。(攝影/胡美貞)
[Not a valid template]↑ 新加坡藝術巨匠陳瑞獻的墨寶是牛車水地鐵站的特殊風景,作品是一幅對聯,描述華人飄洋過海至新加坡開創新天地的歷程。
[Not a valid template]↑熱衷傳統戲曲的居民在社區活動中心練習戲曲身段。[Not a valid template]↑ 牛車水商區是華人最早的聚集地,街道兩旁老店與商家依稀透露早年華人生活風貌。(攝影/梁順杰)[Not a valid template]↑ 新加坡河畔展出台灣雕塑家朱銘的作品「人間系列:紳士」。新加坡力推文化展覽,期在二○二五年成為世界級藝術大都會。(圖片/達志影像/AP)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