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潘美玲(經典雜誌文稿召集人)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攝影)
天井射下的陽光,在充滿炊煙的室內形成另一道粉塵騷動的光束,六十五歲的梁翠群在屬於自己的鍋灶上煮著市場上帶回的藕藤。
一鍋一灶,自立更生,相互扶持,終身不婚,是胡志明市第十一郡「敘群居」裡老姊妹們的生活方式,鮮少踏出說著粵語以外的土地,時光彷彿仍停留在廣州上船的那一刻,那時一心只想著賺錢回家鄉供阿弟唸書,拚命紡紗織布,照顧娘親一家的生活費用,當時一定沒有想到,守著這不到一公尺見方的柴火鍋灶,就這麼過了一生。
遠涉重洋、異地求存,從最早的三十二位到今天僅剩八人相依。在生活了幾乎一輩子的異地,仍是不會說越語,在越南的土地上過著廣東的生活,與老姊妹們說著家鄉話、煮著家鄉菜,越南,彷彿是個誤闖的異次元空間,與當地文化語言的隔閡,如同水與油一般,放在一起即便再久,也永遠融不到一塊。
明鄉人的滄桑與凋零
與敘群居老姊妹們極端對比的明鄉人,卻是一個早已完全融入當地的越南華族。明鄉人的由來,又是另一段大時代的插曲。
十七世紀,明末清初中國動亂之際,明朝逃難將領帶著大批兵力南下找尋海外避難地,以及當時的天災兵燹,也引領了大量中國沿海華人南下。當時的越南正是尚未當政的阮祖(阮福映)積極建立南方政權的時刻,需要大批人力開墾南方土地,因此相當禮遇這一大批「清國人」(時稱),這一批移民與當地人通婚文化融合後,稱為「明鄉人」。
另有一說,明鄉人的出現是因為法國殖民時期,要求旅越華人必須繳交「身稅」(人頭稅),否則將遭遞解出境,被視為外僑的華人,稅率高過越人十倍,窮苦的華人因繳交不出高額稅金,遂只好說自己是越南人,以資避稅。而這種有別於華人團體,自稱為「明鄉人」的華人後裔,雖然有清楚的中國文化源流意識,但已完全認同越南。
在胡志明市第五郡陳興道街的明鄉嘉盛會館,四十六歲的鄭光定很肯定地告訴我,他是第二十七代的明朝遺族,雖然承認身上流著的是華族的血統,但身分認同上已經是道地的越南人了。
華人在世界各地興建會館,但在越南的明鄉人卻以越南傳統「亭」建築為聚會信仰中心。中華會館祭拜的多是媽祖、觀音、關公或由中國請去的神祗,明鄉亭拜的則是開墾聚落的前輩祖先。建築形制也與華人會館略有不同,最簡單的辨識法是瞧看牌匾上所題刻的越南年號。
面對一個回不去的祖國,時光彷彿仍凍結在明朝,祭祀儀禮、工匠的傳統技藝文化,都悉數、無心地被存留在異國他鄉,然而,面對滿室的翰墨瑰寶,今日的明鄉人多已不識斗大的漢字。
一七八九年,花了三千兩黃金建成的明鄉嘉盛會館,雖被越南政府列為國家一級古蹟,但維修經費卻捉襟見肘,另方面鄭光定也苦惱於人丁的凋零,據他扳指細數,胡志明市的明鄉族群如今僅剩二十戶六十多人,他透露自己也曾數次坐船想要偷渡,卻被捉回越南勞改,他說:「多數人都在一九七九年期間,變賣黃金,坐上舢舨船逃難,至美國定居了。」
會安古埠,是越南最早對外開放的商港,十六世紀的會安可以說是中國華商的天下。從秋盆河沿岸最具特色的店屋建築中可以體會,當時此地舟楫來往、絡繹不絕的繁盛景況。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越南華人小檔案】
- 人口比例:約110萬,占全國總人口1%,是越南第六大少數民族
- 聚居城市:80%集中在南部的胡志明市,北部則分布於海防、河內、廣寧省
- 宗教:佛、儒、道合一,部分天主教
- 籍貫:粵籍占80%,其次是潮州、福建、客家和海南
- 語言:主要為粵語、潮語和華語,普遍會說越南語
- 遷徙歷史:漢人自公元前111年起,因中國統治越南北部而遷入,此後近十世紀的統治期,漢人百姓、士兵和政治難民陸續移入,後裔多已同化。十七、八世紀的阮氏政權期間,另有大批閩粵人移民至此。此外,明末清初的政局變革、辛亥革命和日本侵華事件,也促使大量華人逃亡到越南。
[Not a valid template]↑ 胡志明市敘群居裡的老姊妹們自廣東逃難來越,大多於工廠擔任紡紗織布或家庭幫傭工作,一人一鍋一灶,過著清簡的生活,終身未婚,其中最年長的已經八十五歲。
[Not a valid template]↑ 河內文廟裡舉行戶外教學的小學生們。越南保留了中國儒家傳統中尊師重道的禮儀,也普遍重視學校教育。
[Not a valid template]↑ 相較於求神拜佛,越南人更重視祭祀祖先。會安古城,可見祖先牌位與居家環境融成一氣。[Not a valid template]↑ 日本橋是會安著名的地標之一,其上供奉著白帝及鎮武神像。[Not a valid template]↑ 河內文廟裡著傳統長衫拍攝寫真集的越南女子。女性在戰後獨立扛起家國一片天的柔韌,讓外界有越南是母系社會的錯覺。[Not a valid template]↑ 文廟前聚集了春節求字的民眾,書法藝術在北越並未隨著華人的逃離而逸失。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謝謝曼華的喜愛與支持!
「綢繆」原來還有情意堅定之意啊!相信每位移民會離開故鄉,都有不得已的苦衷,如何在思鄉與落地生根間找到重心,我猜想流落在外的華人,也只有將傳統文化盡力維護,以作為對後代子孫的交代,對於這樣情意堅定的信念,我其實感到汗顏,中華文化在台灣的流失,我們是否也是共犯呢?這一系列的報導發人深省,我很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