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第094期2006.05
第094期2006.05 為佛教 為眾生
【文教台灣】從狂飆到流動 解嚴後迄今的台灣文化現象
一九九四年,各報社記者為了爭取新聞自主,冒雨走上街頭。解嚴後,形形色色的集會遊行,是民主社會基本的權利,只是較諸狂飆八○年代,曾經有過的改革理想,竟如畫面中的煙雨朦朧,顯得有些不真實了。
【慈濟四十週年】為佛教 為眾生 為佛教 為眾生
一九七○年十二月,證嚴法師率領委員至鳳林探訪黃阿惡祖孫,不料遊覽車陷入山興溪中,委員不顧天寒水冷,合力推車。慈濟人領悟行菩薩道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文教台灣】從起飛到回歸 解嚴前夕的台灣文化氛圍
矯捷的身軀在空中飛騰,雲門舞者訴說先民渡海拓荒的故事。在中美斷交日當晚,《薪傳》的首演標示追尋過往的努力,在眾聲喧嘩裏,台灣走向暴雨浮動的八○年代。
【文教台灣】從動盪到融合 五○至六○年代的台灣文化縮影
一九五五年二月,三萬餘大陳軍民在美軍協防下撤往台灣,百萬人遠離先祖的家園,三十六省的血脈匯入濁水溪的江流,在動亂的二十年後,島嶼即將以經濟的起飛名揚國際。
【文教台灣】普及文化,功利導向 清領至日治初期的台灣啟蒙教育
清領時期台灣學子為了一圓至大陸參加鄉試的夢想,必須自七歲起,就進入私塾學習,這些民間啟蒙機構,數目遠遠超過官方的經學學校,影響既深且遠。
【文教台灣】國王的新衣 二十一世紀發軔自民間的台灣教改
中正紀念堂廣場上聚集了大批群眾,為孩子爭取未來更好的受教權。一九九四年由民間發起的四一○教改大遊行後,台灣的教育改革風起雲湧地進入一個劇變的十年。
【文教台灣】壓抑年代下的教育敘事 壓抑年代下的教育敘事
以「反對軍人干政」的「野百合」社會運動於一九九○年五月在中正紀念堂前沸騰開展。相對於戒嚴期的封閉壓抑,解嚴後的大學生開始走出校園,以行動關注和參與社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