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韋萱(經典雜誌特約撰述)
攝影/徐安隆(經典雜誌攝影)
生活中太多不能相信的事了:打紅光讓蘋果看來鮮紅欲滴的水果攤、看到飼料特別聽話的小狗、婚前的公婆、卸妝前的辣妹⋯⋯。
還有椰果。
這個強調高纖、健康,從果凍、飲料店熱賣的綠茶,到「才不會忘記你呢」的鮮奶優格裡面都有添加的食物,其實不是任何一種水果。
我曾經下巴抬得老高指正我朋友:「椰果才不是椰子肉,是鳳梨心!」其實,椰果既不是椰子果肉、也非鳳梨心,而是經過木質醋酸菌發酵的產物。
椰果QQ脆脆的口感,就是來自木質醋酸菌的代謝產物——細菌性纖維,所造成的。
椰果的身世
為了探求椰果的身世,我拜訪了宜蘭大學食品系的陳輝煌教授,以及林世斌教授。
林世斌教授是釀酒醋的專家,常常為了「學術目的」跟同學把酒言歡。他以什麼都敢吃聞名,有回把只溶於酸性物質的幾丁聚醣粉末丟進嘴裡,由於口水是弱鹼,無法順利溶解的幾丁聚醣就這樣把嘴給黏住了。
身兼奈米科技中心主任的陳輝煌教授,研究主題隨趨勢日益多元。他的專長是水產加工,最近剛結束了如何讓炸麵衣復熱後保持酥脆的研究。目前接了大型奈米教育推廣計畫,以及如何把椰果做成奈米生物薄膜的研究。
提供椰果作為實驗室材料的,是宜蘭生偉生技公司的釀醋廠。這間釀醋廠座落在水田和半倒的紅瓦屋旁邊,遺世獨立有如渡假小屋。醋的成品酸甜可口、有益健康,但是在釀醋的過程,釀醋廠中充滿熏鼻的醋酸味,讓人很難保持禮貌的微笑。
廠長林先生身著白袍,戴著浴帽爬上梯子,打開比人還高的不銹鋼醋桶。醋液上浮著一層厚達兩公分的醋膜,這是釀醋主要功臣——醋酸菌的副產物,也就是俗稱的椰果。
由於「椰果」聽來比較像是要放進嘴裡吃的食物,然而這醋膜散發著夏天一群打完球的男生湧上公車的味道,所以我們還是稱它的英文名字「NATA」以區別能吃和不能吃的椰果。
話說釀醋用的醋酸菌有點大小姐脾性——愛占地盤、又怕曬太陽。把她丟進酒裡,她會將酒中的酒精轉換成醋;但在攝取營養源的同時,醋酸菌為了避免其他雜菌的汙染與干擾,及減少紫外線的殺菌作用,這個大小姐會從外膜長出直徑僅有約頭髮十萬分之一(一點三奈米)的微纖維(稱為細菌性纖維或細菌纖維素),這些極細的纖維再糾纏成為較粗的纖維束,最後交織形成一個立體的纖維網,而菌體就如同蠶寶寶作繭自縛般,嵌在細菌性纖維中。
知道椰果的身世後,先別急著把口中的椰果吐出來。當我告訴朋友,椰果其實是細菌性纖維,他堅定地說:「那我以後不吃了。」其實細菌只是微生物的一類,如果真的那麼怕這些微生物,那他也要戒掉經由酵母菌發酵的啤酒、麵包、乳酸菌發酵的優格、甚至火鍋裡的香菇、木耳;萬一生病了,不能服用抗生素,老了以後不能吃納豆激酶防止血管栓塞。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實驗室側寫】
「自恃聰明的人,常得罪別人;太重感情的人,容易受傷害;意氣用事的人,會被孤立。總之,這個世界不好混。」
宜蘭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兼奈米科技中心主任陳輝煌,從他皮夾裡掏出一張複印紙,上面是幾十年前,他媽媽摘自日本文學家夏目漱石《草枕》裡的一段話,給在學術圈闖蕩的兒子陳輝煌的警句良言。
如同最後一句話,學術圈的確不好混。有許多資源不充裕的實驗室,老師對學生照顧有加,也希望多些經費來源讓大家多少有點補貼。學術聲望好的名校容易申請到經費充足的大計畫,實驗室全體成員共同合作一兩項大型、長期計畫,比較容易做出成績。而不知名的實驗室,就只能跟地方性的公司、農會合作,實驗內容多為市場導向、容易淪為廠商的實驗室。產學合作的研究主題也龐雜,讓實驗室無法專心一致在特定領域發展,也因而難有重大學術成果。
強者恆強的殘酷邏輯,在學術界似乎很難打破了。
[Not a valid template]↑ 釀醋後,木質醋酸菌會在醋液表面形成一層膠狀物,即為椰果原料,顏色黃濁、酸味濃重。
[Not a valid template]↑ 宜蘭大學的實驗室除了回收椰果製成面膜,也自行培養椰果進行醫療材料的研發,可用於需要高度彈性的人工血管、講求透氣舒適的人工皮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