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怡青(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徐安隆(經典雜誌攝影)
拄著柺杖的老人一拐一拐地前進,穿著紗麗的婦人,輕輕拍著懷中的幼子,搭著白色帳棚的掛號區座位已滿,外面還排著一條長長的隊伍。有人視線模糊、有人牙齒搖晃、有人背脊隆突,但他們始終掛著笑容,在悶熱的豔陽下等候。
印著綠色法船標誌的白旗飄揚在卡哈瓦達基地醫院(Base Hospital-Kahawatta),當地護專的實習護士擔任起翻譯的橋梁,拉近國際慈濟人醫會(Tzu Chi Inter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 TIMA)的志工與當地病患的距離。
「很好,眼壓正常,你的視力還清楚吧?」一位醫生對著前來回診的白內障手術患者叮嚀:「注意別讓眼睛感染就沒問題了。」
白內障是當地常見的眼疾,在簡陋的醫院裡,除了手術燈與冷氣之外,什麼設備也沒有,就地搭起一塊布縵,就是兩間臨時手術房。這幾天讓病患重見光明的眼科手術儀器,還是慈濟團隊千里迢迢從新加坡搬運過海的舶來品。
在斯里蘭卡,看病雖然是免費,然而由於醫療落後,即便是簡單的手術,也要等上數月甚至數年,乃至延誤病情。
「尤其是在鄉間,往往缺乏手術醫生,得上可倫坡等待機會,但除非已到了生死關頭,才有可能馬上開刀。」目前慈濟基金會在斯里蘭卡的運作由新加坡分會協助,執行長劉濟雨表示,許多貧窮人家連上首都的經費都成問題,更不可能日以繼夜地等待。
卡哈瓦達基地醫院坐落於拉納普拉(Ratnapura)省內,距離首都可倫坡約三小時車程,沿途綠意濃濃,經過了一座又一座的橡膠園與椰子林,時而可見孔雀漫舞。拉納普拉是通往聖足山(Sri Padastanaya,西方稱亞當峰,Adam’s Peak)的途徑之一,同時盛產寶石與紅茶,乍聽之下像是一個富庶之處,其實卻是全國名列前茅的貧窮省分。
「這裡的貧富懸殊很大,因為寶石與紅茶是由少數商人、地主或可倫坡的公司掌控,大多的居民只是採礦或採茶園的勞工。」該省的衛生局長卡比拉(Kapila)點出了我心中的疑惑。
在義診的眼科區,右眼貼著眼罩的何安曼尼對著志工合十致謝。五十八歲的她是位採茶婦,每週採收一次,酬勞以茶葉重量計算,既微薄且不穩定。「真的很感謝TIMA從遙遠的國家專程來這裡為我們看病。我已經朦朦朧朧好幾個月了,真擔心無法繼續工作。」
九十四歲的阿達米也是一名動完白內障手術的患者:「很高興在有生之年還能重見光明。」裹著紗麗的老婦人合十感恩,半露的腰骨瘦如柴。
這位阿嬤的家,約在距離醫院十公里處,「從這邊上去就到了。」她的兒子指著公路邊的山坡說,然後抱起虛弱的母親往山林裡去。樹叢茂盛的斜坡上有一條似路非路的小徑,看似短短,爬上去後才發現,原來那不是盡頭,轉個彎,陡峻的斜坡繼續延伸,難以想像,這竟是通往人家的途徑。終於,我們來到一間簡陋的土埆厝,屋裡昏昏暗暗,微薄的光線來自門扉外的陽光。這就是阿達米的家。
在當地,許多人家都如同阿達米般的清苦,他們為了生計,往往會拖到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才就醫。
「有許多病患一開口,就像一座被轟炸過的城市,牙爛到根本無法填補,只好拔掉。」第一次參加TIMA義診的牙醫卡烏兒(Narrinder Kaur)感慨地說,新加坡幼兒們在學齡前就開始定期檢查牙齒,斯里蘭卡除了必須改善醫療品質,也很有必要宣導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
「其實我以前並不知道慈濟,是正巧在新加坡醫生協會的網站上看到TIMA發布的訊息。實際參與後才知道這個活動的規模這麼大、效率這麼好。」卡烏兒醫生是一位在新加坡經營私人診所的印度裔牙醫,卻願意歇業數日,帶著穆斯林護士一起參加義診,因為她覺得斯里蘭卡多年來因內戰導致貧窮落後,真的很需要國際援手。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五年前,慈濟醫療團隊到漢班托塔協助海嘯災民,服務項目從一般傷口包紮到專業看診皆有。(攝影/朱章麟)
[Not a valid template]↑ 充滿愛心的護士帕瑪拉塔,經常訪視關懷年輕的媽媽納雅娜,並提供育嬰等知識。(攝影/林翠蓮)
[Not a valid template]↑ 既定的家訪行程,即使遇到路溼地滑的雨天也不間斷。(攝影/林翠蓮)
[Not a valid template]↑ 阿達漢細心澆灌著住家門前這棵由慈濟人種植的大樹,五年前播下的幼苗如今已有森然綠意。(攝影/楊淑元)[Not a valid template]↑ 慈中校方安排各種文化教育課程,傳統舞蹈是其中一項,老師正悉心地指導學生。(攝影/林炎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