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無國界】北朝鮮糧荒送暖 慈濟基金會援助紀實


撰文/李委煌(慈濟月刊企畫召集)
攝影/蕭耀華(慈濟月刊攝影)

制在麟山郡志澤農場的婦人李順華,領到米後很快就為家人煮了頓飯,因為一家六口人已近一年沒吃過大米了;這個郡坐落於黃海北道,距離北朝鮮首都平壤市一百多公里,車程約莫兩個小時。

婦人手上的這一碗飯,是來自中國大陸江西省的稻穀,經蒸、煮、烘等過程後再運往遼寧大連,之後又經過船運、火車、卡車、拖拉機乃至人力等輸送波折後,才能如期靜躺在農村裡,然後由村民領回煮成熱騰騰的白飯,用筷子夾入已近一年沒嚐過白米滋味的口裡。

這幾袋米糧,是李順華親手從來自台灣的慈濟志工手中給抱回的,這樣的領取物資模式在當地幾乎不曾見過,因為北朝鮮施行社會主義,人民的醫療、住房、衣食、教育、工作、退休等全由政府安排分配,而且全都是免費的,過去即便是來自國際援助的物資,多半也交由政府或各地糧食供應站來統籌配給。

慈濟基金會曾援助過七十二個國家,「直接」面對面發放物資給村民,是它們長年來不變的賑濟原則,對全球碩果僅存的共產國家北朝鮮也不例外。

事實上,這十多年來,許多國際救援組織都曾無奈地將人員撤離北朝鮮,因為他們根本無法直接接觸貧苦村民。北朝鮮是個神祕國度,一般人對它總是一知半解,儘管美國前總統布希曾措辭強烈地稱呼它為「邪惡軸心國」,但它對世人卻又充滿難以言詮的關注。

在這個全民勞動、共享汗水成果的國度,能勞動生產者特別受重視,「社會成分」較好、對國家貢獻大者,能分配到的糧食與福利自然也較多,例如推動工業火車頭的煤礦工,或是為國家爭取榮譽的運動員等;雖說是施行共產制度,但分配並非就是齊頭式均等。

事實上,各地都有市場,在其中就是個小型資本主義面貌,人民只要提出申請並繳納費用,都可以在市場合法進行生意;大家拿有餘的衣食物品相互買賣,補充平日生活配給需求的不足。

最後的社會主義國

平壤外的遍遠農村,依合作農場、作業班、小組來編制並動員,戶口代表了勞動義務,戶口也是領取生活所需物資的依憑條件。平壤市民姜成真說,國家配給系統,就是透過各地食品供應站依戶口名冊來分發,生活物資若不足,也可自行去市場購買。他說,北朝鮮人在各單位上班幹活也有領薪水,但薪水差距並不多,因為生活所需全由國家供給,「錢的意義對我們來說並不大,就是多買些生活用品罷了。」

這樣的國家照顧,叫人聽了也羨慕異常,但連年天災影響農作收成,以致北朝鮮長年來的糧食需求不斷地捉襟見肘;尤其去年底的寒害,加上今年六、七月暴雨及八月梅花颱風之創,北朝鮮農作收成嚴重短缺,稻穀產量只剩過去一半。

「國家受到災害,我們不要面子,讓你們進來看;慈濟賑災的直接發放原則,我們都已知道。」對外負責招商引資、並代表國家爭取援助資源的北朝鮮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派員來台,並主動跟慈濟基金會求援。

事實上,從一九九九年元月至二○○九年元月這十年間,慈濟基金會已九度援助朝鮮受災及糧荒地區(參見《經典》雜誌第八期),分別曾提供了大量冬衣、奶粉、大米、食用油、藥品、化學肥料、除蟲劑、農用防寒塑膠薄膜等,而且都是派員前往直接發放,甚至一次派了逾五十位志工入境朝鮮。這一趟則致贈黃海北道的麟山郡、谷山郡及平安南道的平原郡、大同郡,共十四萬戶人家,大米、食用油及奶粉等,兩個月的糧食援助。

由於國際糧食短缺,中國大陸白米限制出口,慈濟於是轉而向中國糧食集團緊急採購營養更高、價格稍貴的蒸穀米一萬三千餘噸,由位於江西的工廠生產趕製、包裝並運往東北的遼寧省大連港,北朝鮮再派船前往港口運回物資。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愛育園的孩子,收容學齡前的孤兒;儘管糧食緊張,但孩子歡舞的歌唱聲依舊嘹亮帶勁。
[Not a valid template]↑ 糧食不足、教具困窘,全校只有幾台舊型電腦,手繪鍵盤成了重要的模擬學習工具。
[Not a valid template]↑ 糧食不足下,成年人一天僅吃兩頓「草粥」,更遑論婦孺幼兒等非勞動力的脆弱人口。
[Not a valid template]↑ 逾千村民結集在廣場等待發放。慈濟志工在農村親手發放物資,一戶戶唱名、核驗、領米。
[Not a valid template]↑ 牛車是合作農場的重要耕作與載運工具,在凡事由國家配給的共產朝鮮,村民難得自己拖回屬於自己的糧食。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