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張蒼松
佇立東勢大橋西端,四目眺望,這座斷裂的東豐大橋早已修復竣工並易名重生,臨大甲溪畔河階平原而築的傾圮樓房也已然一一遁形。家園再造過後的山城,重建的紋理清晰可辨,依循「都市更新條例」營造的幾棟大樓屹立其間,格外醒目,城鄉依舊,烘托出壯麗河山。
首座完成大樓重建的「名流藝術世家」,就坐落於山城的東崎街。社區更新會理事長劉如林和建築師討論格局、動線,建築設計圖改了十多次才定案,追求完美的建築模型終於出現眼前,讓他終於感受到家的存在。
回顧大地震災後三個月,當時擇定拆除大樓的良辰吉時已到,包商向劉如林徵詢:「現在可以拆了嗎?」他沉重地應諾說:「拆很容易,用什麼蓋起來?」唇啟淚落,道盡重建戶的內心話。
歸納我於二○○七年在社區間的踏查見聞,「感恩惜福、凡事看得開,一改以往不相往來的鄰里關係」幾乎是數十個社區的「共同語言」。再方面,組成的臨時性「更新會」,往往因為狀況外旁觀者的誤解,而形成對真正在做事的核心幹部蓄意「中傷」,這是社區之間普遍存在的「共通際遇」。
社區更新會理事長及總幹事,由家庭主婦、藍領階層及農民出任的比率很高,他們這輩子第一次以起造人代表監造公寓大廈,少的十戶,多的一、二百戶,程序繁複,擔子沉重。反觀社會階層較高者投入更新會推動重建明顯地欠缺,亦即知識分子的社區意識與社會參與近乎冷感!
走訪更新會,我以一致的提問問道:「如果讓你選一個字來反映、象徵這些年以來關於災後重建的心路歷程,你會選擇哪個字?」現場立即一片靜默,絕大多數的受訪者經過數秒鐘的思考後即席回應,字字吐實,簡潔有力,直指肺腑……。
這些緊扣生活歷練的回答,可以彙集數種類型來排比、分析一番:「協」、「擔」、「願」、「待」、「結」意味了住戶期待打開社區的癥結,協力承擔重建,以達成家園再造的願望;「煩」、「苦」、「酸」、「累」、「慘」則吐露天災的際遇帶給人生巨大的衝擊,以及更新條例的不確定性、公部門行政效率不彰導致身心俱疲的感受。
「和」、「心」、「忍」、「寬」、「愛」陳述社區重建,住戶對更新會的關心十分匱乏,寄望大家相忍為謀,而社會大眾的支援令人感念;「家」、「惜」、「恩」、「安」、「悟」表達對於「住」這項人類最基本的需求渴望,於新居落成、安頓身心靈後感恩惜福之情。
傾聽沈澱多年的心聲
此外,還模擬昔日遇有喜慶才鄭重其事拍照的懷古情境,拍攝一張滿意的合照,更邀請更新會成員一起選擇攝影位置,讓被攝者做真正的主人翁。
拍照的過程,預設了另一項互動。「如果這裡只有這張椅子,你們會怎樣使用它?由誰就坐?」提問一說出口,結果往往是互相禮讓:夫妻互讓、訪客與主人互讓、總幹事與理事長互讓等等。大里市「全家福社區」的黃向榮創意洋溢地許給大家一個美好的遠景,他說,讓小朋友坐,象徵一個新生和成長的開始!
中央、地方不同調,民眾親赴縣政府洽公的經驗,每每留下不良觀感,譬如:東勢鎮本街東安里里民災後很快就把「東安里重建工作站」組織起來,不出三個月就著手籌組更新會,靈魂人物之一的林宗立說:「老百姓動作比政府快,工作站決議送件成立『東勢鎮東安里本街都市更新會』,當初縣政府還沒有專屬單位,一開始先向建管課行文,後來再轉送城鄉課,公文旅行了三個多月才核准設立。接著進入『都市更新事業計畫』的核定程序,又延誤了半年之久。」傳統連棟街屋的重建進度深受影響。
能否順利動工的另一道難關,和整合住戶回到原地重建的任務順遂與否相關連。更新會理事長和總幹事費時數月到一、二年的時程,挨家挨戶尋訪已然散居各縣市的住戶,或輔以電話遊說。霧峰「省府寶座」的張絲,光是電話費即高達十餘萬。埔里「陽明大樓」的葉麗如寄發書面通知後,顧及要讓會議開得有意義,隨即逐一和五十餘戶住戶通電話,她每打必哭,但哭過了,擦去眼淚,繼續打拚。
不耐久候或對原地重建沒信心的住戶,就逐漸對社區失去向心力。沒錯,人去樓空,不堪居住的集合式家園剷平後,如何為大家原地重建的信心持續加溫,考驗著主其事者的智慧與耐力。
豐原「尊龍」借重網站聯繫住戶間的情感,並把更新會的紀錄和財務報表都透明化地公開上網;住戶的專屬網頁,時時刻刻收受家族成員的不同心聲,用以建立雙向溝通的平台。
草屯「藝術國寶」和「總統官邸」於災後首次的元宵節聯合舉辦「感恩及家園再造同心協力園遊會」,藉此重建士氣。這些景象讓已經另行購屋的住戶詹勳衡看到希望的火苗,並開始思考:「如果不團結,這麼好的一塊土地豈能任由它變成荒野!」他毅然回來重建,而且承擔了理事長的擔子。
新莊「博士的家」李國民夫婦,搶救工作告一段落就在受災現場圍籬入口停駐小貨車,再接上電話,即是「克難式聯絡站」,夫妻倆守住土地,渴望守住社區人氣,更守住了家的餘溫和遠景,供給社區舊識有個回來敘舊、交換訊息的地方。李國民夫妻平均每天十二小時駐站待命,一個月後,當年才四十歲左右的夫妻倆,滿頭黑髮變白髮。
事遷境移,至親骨肉在這場震災中天人兩隔、抑或自身曾受困負傷,至今憶及多年前的往事仍然難掩憂傷神色。也有人尚未全然地從「地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陰霾走出來,然而,這幾位受害者,從傷痛中超拔,以最大的勇氣與熱情站在重建的最前線,和大家合力同心地構築後半生賴以安身立命的家園。
豐原原「向陽永照」社區災情慘烈,人事全非,社區重建委員會登報尋人,召喚移住南北異鄉的老鄰居,回來再續生活同一屋簷下的前緣,善後工作十分吃重,首任主委不堪負荷而求去,半年後由涂政雄接任。
涂政雄的長子涂暉明自組小家庭不久,一家三口在災變中罹難。療傷止痛期間,該以怎樣的念力統理重建事務,才不致觸景傷情?當「幫助大家何樂不為」的意念閃現,他扛起更新會理事長的重任,放下悲懷,展開大無涯的生命精神。
涂政雄擔任「豐原國際獅子會」等公益團體會長多年,也是一位資深室內設計師,他把長才應用在重建,更顯得得心應手。擬妥的公文,他便親自送交縣政府相關部門,先讓執事人員過目,若無需修正即可當場收文,免於公文往返的空廢時日、久久不決,大大提升了行政效能。
大樓重建的空間規畫,由他先行繪製草圖,再委由建築師完成設計圖;他預見居室空間將呈現日益縮小的趨勢,因此嶄新的社區環境,每一方土地,每一寸空間,都展現了精心構思、嚴謹營建所達成的整體質感,這份精神與他的女婿蔡育昇在社區交誼廳,雙膝著地為訪客一一斟茶的優雅禮教相互輝映。
霧峰「中喬」社區的蔡淑雲,當年才從台中師院畢業不久的二女吳純瑜,大地震奪走了她年輕的生命,舉家不得不離開這個傷心地,借住大里市友人辦公室。喪女之慟和家園再造之憂,交相煎熬,蔡淑雲體重驟減十五公斤。約莫四年之久,心境仍未撥雲見日,每當從大里驅車往南投途中,一想起必須經過霧峰,她害怕看見舊時地,往往從草湖橋畔掉頭折返。
不過,想到擱淺了的重建,「在那裡跌倒,就從那裡站起來」的信念從內心升起,鼓動蔡淑雲的意志力,回到只剩下家園遺痕的建築基地,重新出發。社區住戶不實的流言和黑函此起彼落,她一心不亂,為社區重建而付出全副心力。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九二一地震後,霧峰「遠太愛之城」社區內,一處堡壘狀的育幼院亦成危樓。
[Not a valid template]↑ 東勢大甲溪畔重建後的新社區。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