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山國誌】大地暖流 台灣溫泉開發與山地保育

撰文/田哲榮(經典雜誌編輯)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攝影)

於一八八四年的台北城,有可能淪為東方的龐貝城嗎?二百年來,台北人綠意盎然的靠山──大屯火山群,遲早將再度噴發嗎?

二○○九年十一月,一則聳動的新聞,震撼了八八風災後,驚魂甫定、對天災仍高度敏感的台灣人民。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陳中華在紗帽山一帶挖到的火山灰,經「火山灰定年法」測定後證實為距今約五千五百年前,大屯山最近一次噴發的證據。大屯火山群已是休火山的假設,自此被推翻。

大屯山群緊臨台北都會區,又鄰近核一廠和核二廠,若真有一天火山爆發,對台灣政經中心、居住人口超過六百萬人的首善之地而言,造成的哀鴻恐超越好萊塢電影的虛擬特效。

新聞發酵,引起部分民眾恐慌。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隨即發表聲明指出,尚需更多進一步的科學證據,才能判定大屯山群是「有再爆發可能」的活火山,或是「趨向停止活動」的死火山。地調所強調,大屯山即使被定義為活火山,也僅意味著地殼深處仍存有「岩漿庫」,不代表會突然變得活躍,而且依據二○○四年起的監測資料顯示,迄今未發現任何噴發的徵兆。

大屯山潛在的火熱,讓人心底怕怕,但世事總是好與壞兩面相生,數百年來,居住在北台灣的人們,正因它的火熱而得享泡湯的溫暖。大屯火山群是台灣溫泉分布最密集的地區,西起北投溫泉、東至金山溫泉的範圍內,至少約三十個溫泉區,馳名者如硫磺谷、龍鳳谷、八煙、馬槽、大油坑、小油坑、庚子坪、磺港等,且大多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內。

溫泉就是雨水向地底滲透,在地殼深處受到岩漿的加溫,然後經由岩層裂隙循環上升,自然湧出地表而形成的熱水。換句話說,溫泉是一種地質現象。若從地球科學來為台灣看相,台灣天生注定為一塊溫泉洋溢之地。

台灣是一座溫泉島

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推擠帶的台灣,組成地殼的岩石在造山過程中,因受到推擠而產生許多斷層,這些岩層斷裂時所產生的「裂隙」,猶如一根根插入地表的虹吸管一樣,在地底壓力的作用下,造就了地下熱水上湧至地表的機會,於是形成溫泉露頭。

凡是天然冒出地表的溫熱地下水,就堪稱「溫泉」嗎?根據〈溫泉法〉,溫泉的認定基準為:露頭或泉孔口測得之泉溫為攝氏三十度以上,或溫度不足但符合相關離子(例如:硫酸根離子、氯離子、碳酸氫根離子等)成分者。

台灣溫泉的好,歷代的人都知道。回顧日治時期,日本宣仁親王曾赴屏東四重溪溫泉,在清澈透明的碳酸氫鈉泉中度蜜月;鄰近八仙山林場的谷關溫泉,曾為伐木工人消解疲勞。時間拉回現代,不少登山客在挑戰完攀登玉山後,都會順路前往南投東埔溫泉,一掃全身痠痛。

習慣了時下精緻SPA溫泉池的人,恐怕難以體會浸身野溪溫泉的快感──那份和大自然裸裎相見、融為一體的親密互動。但在台灣,就是有一群異於觀光湯客的人,堅持要泡「野味」的、絲毫未經人工加溫或稀釋的新鮮溫泉。為此,他們跋山涉水到深山僻野,去尋覓鮮為人知的祕湯。

二○○○年成立、成員約一百五十人的「溫泉探勘隊」創始人林義貴表示,他們藉網際網路彼此揪團,利用假日一起上山尋泉。曾參與野溪探泉超過百次以上、現任職於地調所的陳柏淳描述,行程艱難時,隊員常需背著十幾公斤重的登山大背包、露營用具,穿著溯溪鞋,沿著溪邊陡斜的岩石間高繞,或牽起繩索穿越湍急的溪流,花費數日時間循溪入山。

直到見著岩壁間冒著煙霧,視線被蒸氣幕阻隔,或是遇到地底熱水從狹窄的岩縫中湧入河道,大夥便擊掌歡呼,開始搬來大小石塊,把溫泉露出的河段圍起來,築成天然的溫泉池,然後恣意享受筋疲力竭後的極樂放鬆。

偶爾,還可以欣賞到附著在岩石上的石灰華景觀,「溫泉湧出地表後,因為壓力下降,造成水中溶解碳酸鈣的能力降低。多出來的碳酸鈣就會沉澱,而形成石灰華,層層堆積得像奶油蛋糕般,看起來鬆甜可口。」陳柏淳說。夜幕低垂後,他們便在帳棚附近生起營火取暖,或回到溪中邊看星星邊泡湯,絲毫不浪費大地之子應有的奢華享受。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陽明山的行義路旁,可見溫泉輸送管線蛇行於山壁上,如此雜亂景象常見於台灣各溫泉區,早期多由業者私設。
[Not a valid template]↑ 溫泉鑽井設備在地熱探勘時期終結後,現多應用於人工溫泉的鑿井開發。
[Not a valid template]↑ 莫拉克風災後的寶來溫泉區,泡湯設施因遭土石沖毀而荒廢,荖濃溪對岸的四色山嚴重崩塌。
[Not a valid template]↑ 廬山溫泉區連續兩年遭逢辛樂克、莫拉克颱風侵襲,濁水溪上游塔羅灣溪河水沖垮建築物,土沙淹覆河岸,旅館業者望天興嘆。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