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趙家緯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隨著iPod傳來的節奏,旁若無人地輕輕擺動身體,不經意地瞄一下頭上液晶電視的筆記型電腦所播放的廣告,這是已進入資訊社會的台灣隨處可見的場景。然而,當手機功能落伍、筆記型電腦無法負荷新的作業系統要求時,於是,某個晚上,你等在路旁,親手將這些帶有回憶的物品,送上了資源回收車,當你毫不留戀地轉身離去的那一刻,這台由四十公克的銅、一公斤多的塑膠以及五百公克的鐵所組成的筆記型電腦,隨即進入了別人的生活圈之中。
這台筆記型電腦由清潔隊收走後,售給回收中盤商。接著中盤商再將其送至回收處理業者手中。先以人工的方式,將不易回收的部分,例如:印刷電路板、燈管、電池等拆解分離。而其餘較易回收部分,先以重型機具將其破碎後,再經由不同的篩選程序,分離出鐵與非鐵金屬,以及塑膠等不同類別的物質。
至於危害性較高的印刷電路板、燈管、電池等,因為處理技術較為繁複,需要送至具有甲級廢棄物處理技術的業者,以化學方式等高級技術來處理,進一步提煉出金、銀、鈀、鉑、釕、鈷等貴重金屬。這些回收後的資源,將再回售相關業者,如鐵金屬就送至煉鋼業,而塑膠則送至塑膠造粒業者處,完成物質循環再利用。
只是,這樣一幅「高科技產品藉由機具與高級技術重新資源化」的美好畫面,大多數時候,卻因著「利潤」的考量,將被轉化成以下另一種場景。
當回收業者從清潔隊購得你所丟棄的電腦時,整台電腦可能以二手電腦的名義,出口至香港,再轉運至中國。或者是將已被拆解成各式零組件的電腦,直接輸出至中國。
面對電子廢棄物在中國所產生的危害,就台灣而言,既是廢棄物的製造者,也是非法回收的仲介者與加害者,但更因曾深受廢五金回收所衍生的汙染問題,而可作為歷史借鏡。
台灣在自身的電子廢棄物製造者方面,雖在一九九八年領先各國推動「四機一腦」 (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冷氣機、電腦)的回收制度,其後亦陸續增加其他應回收的電子廢棄物類別,但根據統計資料,二○○八年全年,進入環保署所建制的回收體系的筆記型電腦,總量僅有三萬八千台左右,而以桌上型電腦為主要來源的廢主機,回收量則有九十八萬台,螢幕則有六十六萬副。但若考量產品壽命年限與汰換速率,以及已達每戶擁有一點五台電腦的普及率來估算,顯見仍有諸多的電子廢棄物,尚未進入環保署所建制的合法回收體系。
根據統計,自一九九六至二○○七年間,我國輸出至他國的有害事業廢棄物中,其中混合五金廢料占總體的百分之七十八。混合五金廢料所涵蓋的面向很廣,但大多脫離不了電子產品的生產。而這些廢棄物,根據環保署二○○九年的委辦計畫顯示,最終的處理國以中國為主。
在台灣自身電子廢棄物管理上,仍有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是無法掌握電子廢棄物的當前與未來的流向。環顧各國目前在電子廢棄物的管理上,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意識到源頭管理的重要性。以美國為例,美國環保署依據各類電子產品的銷售量、產品壽命等因子,推估其未來電子廢棄物的產出量,協助未來管理策略的規畫。至於日本,在資源回收法生效前後,除了相關主管機關積極掌握不同的回收體系——電子廢棄物的重金屬回收率以及環境衝擊以外,更意識到由於電子廢棄物極可能以二手貨的名義出口到他國,造成電子廢棄物跨境流動,相關學者於是以日本海關的貿易資料為基礎,利用新品與二手貨的價差資訊來建立日本、中國大陸、香港間的二手電視的流動。按其研究結果來推估,日本在二○○一年時,輸出約一百萬台的二手電視至中國和香港,而這些都是潛在的電子廢棄物輸出,也是現行法規的盲點。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台灣電子廢棄物分類】
行政院環保署資源回收基管會公告,電子廢棄物回收項目,包含資訊產品與電子電器用品兩大類。資訊廢棄物指電腦與周邊設備等八項;電子電器廢棄物包含電視機等五項。手機目前由環保署公告為一般廢棄物回收項目。國際慣常合稱資訊、電子電器及手機三類為電子廢棄物。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台灣的科技處理廠,工人從廢手機內取出含金軟板(FPC),一噸電子板可分離出一百三十公斤的銅、二十公斤錫與零點五公斤黃金。
[Not a valid template]↑ 處理廠每年處理國內一百萬台廢棄電腦。電子產品的功能更新與消費者汰換的快速,皆加劇了環境風險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