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童貴珊(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如果,莫拉克興風作浪的腳步,稍往北偏移,電影《明天過後》的駭人模擬畫面,會不會在台北盆地實況上演?今夏,還有多少颱風的雨水蓄勢待發?首善之都,有多少抵擋風雨的籌碼?多少樂觀的理由?前瞻臆測以前,只需稍稍回顧,其實,台北並非沒有前例可循。
捷運台北車站內,人聲鼎沸。靠近地下四樓月台旁的電梯門附近,不起眼的牆上,畫了個標誌,附上幾行字,底下有文字說明,但鮮少引起腳步急促的人潮駐足端詳,標題這麼寫著:「記得九一七嗎?」一條線輕輕畫過,旁邊記下:「納莉颱風淹水高度:230公分。」同樣的標示和說明,也在忠孝敦化站、西門站、後山埤等站都看得到,只是淹水高度不一,從二百三十六公分到五百四十公分不等,那是好幾個魁梧壯漢的高度。曾經號稱「最不怕颱風」的捷運地下段,各出入口以「台北區二百年防洪頻率」標準,加高了五十公分的規畫設計,在考驗臨到時,防洪設計仍不堪一擊。
這場發生於九年前的颱風豪雨,令耗資四千四百多億元興建的台北捷運,從南港線到淡水線,四面八方皆受困於深水之中,損失達數十億,整修時間長達半年,北市地下大樓淹水至少達四千棟之多;東區高級地段與市府辦公室,也都難逃一劫,台北都會,風起水湧,一片汪洋。
二○○八年七月,當卡玫基颱風夾帶的暴雨重創中南部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洲區防洪成員的水利專家、台大土木系水利組教授李鴻源以台中和高雄為例,說明都市重劃區陸續開發、農田與滯洪區被填平蓋大樓的負面效應,並悲觀預言:如果台北縣市也遭逢如此超大豪雨,受災的慘烈狀況,必然不輸中南部。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台北地區淹水潛勢模擬】
(資料來源/台灣大學綜合災害研究中心)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面對氣候變遷,向來與海爭地的低地國荷蘭,在「還地於河」及「與水共存」的前提下,建築了可隨水位升降的漂浮屋。(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Not a valid template]↑ 高雄市三民區本和里的滯洪池,排除積水外,同時兼顧下游愛河的負荷能力與調洪需求;這座全台第一座滯洪池,在解決水患之際,還能為城市降溫並涵養地下水。「不只把水排掉,還要設法把水留下」的滯洪池治水工程,如果能整合建築法規與土質檢測等規畫,對排水不易的都市區將是個理想的治水之道。(資料提供/高雄市防洪排水檢討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