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田哲榮(經典雜誌編輯)、陳世慧(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攝影/經典雜誌攝影組
百川沸騰,山冢崒崩。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詩經.小雅‧十月之交
二○○九年八月八日,是台灣歷史上最令人心痛的父親節。一個來自太平洋的中度颱風,在短短三天內,將台灣一整年的總雨量傾倒於南台灣,造成二百九十一人死亡、三百八十七人失蹤的災情。風災中,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成為歷史名詞,全村人口最密集區被土石覆蓋,將近五百人遭到活埋。許多在外地工作的遊子,從此和家鄉的老父永別。
曾文溪上游,嘉義縣竹崎鄉的奮起湖,是全台累積雨量最高的地方,八月六日至十日總計高逾三千公釐,打破歷來颱風警報期間所有降雨紀錄;大水沖入奮起湖老街和車站,一度淹過整個月台,奮起湖老街變成真正的湖,縣定古蹟奮起湖火車庫,也變成水庫。
中南部河川上游的山地鄉,道路路基被洪水掏空、柔腸寸斷,總計共十八個中小學,面臨易地開學的命運,其中,高雄縣那瑪夏鄉的民族國小、甲仙鄉的小林國小,更因山崩、土石流而完全覆滅。
一九七四年啟用迄今,連結高雄、屏東兩縣,總長二千零八十三公尺的雙園大橋,也因高屏溪水勢洶湧湍急,橋墩自第二座斷至第十五座,被沖斷橋面約四百六十五公尺長。
重災區所在的高屏溪流域,高屏溪下游河道放大四倍,形成約二千公尺寬的浩浩江水。高屏溪攔河堰一百一十公尺長的引水口全遭河沙覆蓋淤堵,完全停擺,影響所及,大高雄地區四十萬用戶受波及,連續十日以上無自來水可用。高屏溪下游沿岸的舊鐵橋生態溼地公園,也被河水沖得消失無蹤,洪水退去後,只見取而代之的是泥沙高灘地,從前的綠色溼地,如今變成數公里長的灰色泥濘,與其上滿地堆積的漂流木。
截至八月二十四日止,農委會所公布災情報告顯示,莫拉克颱風造成的農漁牧業損失高達一百四十五億元。面對一幕幕慘重災情,有人或許心生疑惑,颱風台灣年年有,何以一個中颱竟會重創台灣?
極端降雨時代已來臨
長期觀察台灣降雨趨勢,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員汪中和表示,「這一世紀以來的台灣降雨,以一九五○年為分界,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類型:一九五○年以前,台灣的降雨量變化幅度小,大致可說是風調雨順的年代;一九五○年以後,台灣年均溫急遽上升,降雨量呈現上下大幅震盪的情形。降雨開始從穩定型,轉為大雨大旱的極端型。」
這樣的分析,不幸地已在現實中印證。在莫拉克颱風暴風圈抵台之前,全台人民還在為了缺水問題而傷腦筋,大家都期待颱風帶來甘霖,解除旱象。沒想到一夜之間,旱地變為水鄉,原本在呆水位附近徘徊的曾文水庫,水位不但於短時間內補滿,甚至面臨潰壩危機而緊急洩洪。
汪中和從一九四○年至二○○四年台灣的雨量紀錄中發現,「台灣逐漸轉型為極端型的降雨型態,水、旱災頻繁地交替出現,幾乎已成台灣未來的氣候常態。」
由於空氣汙染及大陸沙塵暴來襲等內、外在因素,台灣的空氣懸浮微粒大幅增加,大氣中的水分被大量分散,導致區域性降雨機制改變,使得降雨天數不斷減少。相對地,一次勝過一次、不斷加大的雨勢,落在台灣年輕而破碎的山體上,河川上游的山坡地能否承受?
高屏溪上游楠梓仙溪畔的小林村,在此次風災中,全村人口最密集的九到十八鄰,將近五百位居民,因疑似承受不住巨大雨量的獻肚山崩塌,而全部覆沒。幸運逃生、年近五十歲務農的小林村民李錦容說,自他有記憶以來,小林村從未遇過這麼大的土石崩落。事實上,台灣也從未遇過這麼猛烈且集中的雨。
小林村民眼中世外桃源般的家園,翠綠的山巒如今變成約一公里長、光禿的一片黃土。重回現場,可見原本停在楠梓仙溪左岸、小林村的大型農用機具,被土石推到河的對岸;原本連結兩岸交通的南峰橋已化為烏有,連橋墩都消失不見;原本的麻竹筍、香蕉、芭樂、芒果園,與將近五百人生活的家屋,均已埋在十公尺深的黃土之下。
然而,在小林村慘遭滅村的兩天之前,相似的險象,也出現在台灣東部的台東縣金峰鄉。
八月七日凌晨三時,位在中央山脈南段東側、台東縣金峰鄉的偏遠部落嘉蘭村,共計五十七戶民宅,短短的幾小時內,全都被一夕暴漲的太麻里溪溪水,徹底捲走,沖向太平洋。
「太麻里溪的上游,因為支流眾多,集水區面積大,河川的水量也較豐沛;問題是,一旦山洪爆發,大水挾帶大量的土石,就形成可怕的土石流。」長期投入台灣東部水土保持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系教授許中立表示,在這次颱風來襲前,根據氣象局預測,台東的雨量頂多一千餘公釐,但沒想到,因緊鄰的屏東山區上空,降下了二千五百多公釐、相當於台灣一整年的總雨量,降雨過程中,部分雨水因颱風的風向及地勢等關係,流往東側的太麻里溪河床。
地貌完全改變的太麻里溪,出海口處河道寬度從原本的三百多公尺,硬被夾帶泥石的汙濁溪水拓寬至一點五公里,足足寬了近五倍;從中游到下游,四處是上游山區沖下來的漂流木;河川改道,主、支流模糊難辨;在受災最嚴重的嘉蘭村,不只村前偌大的農田被泥沙掩埋成有如海灘的模樣,被大水沖垮的房屋殘骸,更一棟棟如骰子般橫陳河床;裸露的鋼筋、扭曲的屋身,在在見證洪水來襲時,摧天毀地的強勁力道。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東分會執行委員楊宗瑋指出,台灣東部地區的河川,多發源自中央山脈東側,呈由西往東的流向;由於腹地狹小,從上游到出海口往往只有數十公里的距離,上、下游的巨大落差,造成河水的高度動能,一旦瞬間水勢過大,兩股力量相乘,便對河川侵蝕面上的建物、農田等,形成巨大的破壞力。
楊宗瑋表示,近十年內,為了爭取耕地,相關單位才在今天名叫溪底田的位置,築起一道道高堤,將溪水趕到南岸,在多出來的土地上,種植釋迦等高經濟作物。「此外,整條太麻里溪從上游、中游到下游,沿岸的水土保持工作幾乎都沒有到位,也是這次溪水夾帶土石,以驚人的姿態橫掃下游屋舍的原因。」
楊宗瑋亦表示,太麻里溪上游雖是「大武山自然保護區」,從一九八二年起便禁砍、禁伐,然而,「由於主管單位的造林政策,還停留在單一林相的概念,未能貫徹大、中、小喬木、灌木、地被、苔蘚的均衡種植,以涵養水源,減緩降雨逕流至河川的速度,以致大雨降下,沿岸土石就如摧枯拉朽般,完全順流而下。」
台灣的河流,多發源於海拔二、三千公尺的高山,均具有河短流急的特性。在水土保持不佳的情況下,碎屑般的山坡地,遇雨極易形成土石流。
台灣主管土石流防災的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調查後公布,台灣共有一千五百零三條土石流潛勢溪流,遍布各山地鄉鎮。水保局在颱風來襲前,會發布土石流警戒訊息給各村里長,請他們趕緊疏散民眾(見《經典》一三三期),這是台灣現行的土石流預警系統。此次風災中,南投縣信義鄉神木村、雲林縣古坑鄉華山村、高雄縣六龜鄉中興村、台東縣大武鄉大鳥村、南投縣水里鄉新山村等地區,在接獲土石流紅色警戒後,緊急疏散避難,即使民宅、農地有所受損,所幸無人往生。
一連串的災難,從河流的上游開始,像骨牌般向下游撲來。河川上游的山地鄉,居民受驚於滾滾洪流及土石流肆虐,河川下游的濱海鄉鎮,則因承載不了宣洩而下的過量河水,加上適逢大潮、海水倒灌而面臨淹水。。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六龜鄉新開村此次受土石流重創,據統計全村至少三十四人因此往生,中華民國搜救總隊出動搜救犬嗅聞救援,與國軍合力搶救生還者。(攝影/安培淂)
[Not a valid template]↑ 海拔約六百公尺高的小林村,位於甲仙通往那瑪夏的台二十一線公路旁,右側群山圍繞,左側毗鄰楠梓仙溪(左圖)。八月九日清晨六時左右,小林村後方海拔約一千六百公尺的獻肚山,疑因承受不住磅礡雨量而坍塌,大量土石俯衝將村落覆蓋(右圖)。(影像提供/國家太空中心暨台師大福衛中心)
[Not a valid template]↑ 高屏溪上游楠梓仙溪畔的甲仙鄉小林村,九到十八鄰因後方獻肚山地層滑動而慘遭覆滅,小林國小校舍及將近五百位居民,被埋在十公尺深的黃土底下。(攝影/齊柏林)
[Not a valid template]↑ 「死亡32人SOS」的求救板(圖左上)矗立在被荖濃溪支流沖斷的巴斯蘭橋旁,六龜鄉新發村對外交通中斷形同孤島,國軍及救難人員僅能以繩索輸送民生物資。(攝影/徐安隆)
二○○八年起,《經典》重新歸返台灣島嶼的山川,從出海口到源頭,逐一上溯十二條台灣河川。
一千兩百多公里的路程,採訪團隊重新界定台灣溪河的源頭,記錄下不同海拔的生態實相,也書寫了從過去到今日,島嶼的人文繁茂。
.金鼎獎最佳雜誌專題報導.金鼎獎最佳圖書.扶輪公益新聞獎
敬啟者:
非常抱歉,因筆者個人疏忽,錯置許老師所屬科系,除去電向老師致歉外,也將於下期雜誌中刊登更正啟事。
感謝採訪過程中老師所提供的諸多協助。無心疏忽,尚請老師見諒。
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世慧 敬上
許中立老師是屏東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系不是土木工程系,怎麼把水保系合併給土木系了,令人感到非常地不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