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世界】達拉維 印度百萬貧民之城

撰文/楊駿北(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徐安隆(經典雜誌攝影)

買流傳一種說法,隨口問問一位在地人對達拉維(Dharavi)的觀感,就能探聽他的出生背景。眼露嫌惡,口中碎碎自語者,大抵是富有的人家;眉毛一挑,欲言又止,頂多輕呼一句「喔,那個達拉維呀」者,多半是中產階級;不疾不徐,開始向你說起達拉維裡裡外外模樣的,則是達拉維的同路人,也許,你還有機會從他口中聽到「那裡是我在孟買落腳的第一個家。」

達拉維就像一面鏡子,照映著了解它與不了解它的每一個人。在《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獲得奧斯卡獎之前,多數的人,大半是先從以下數據,跨出認識達拉維的第一步:它是亞洲最大的貧民區,占地二點五平方公里(約十個台北大安森林公園面積);是孟買約六十萬至一百萬的人口在此賴以維生的家園;是一處「平均十五個家庭共用一根水管、一千四百四十人共用一間廁所,而且每天僅供水三小時」的居住環境。

達拉維的故事,是從一方沼澤地開始。最初,這裡原本只是因著沼澤帶來的豐沛漁獲,而發展成漁村。隨著沼澤地逐漸乾枯成陸地,漁民轉業,突然多出的閒置土地,口耳相傳下,反成了他鄉流浪漢的落腳地。

根據傳說,來自孟買北邊古加拉特(Gujarat)邦的移民,憑著一身製陶的好手藝,率先占地圍成一圈製陶工人的聚落;南邊泰米爾南都(Tamil Nadu)邦的穆斯林皮革師傅,千里跋涉抵達此地,覓得居所開起皮革工廠;東邊烏塔帕拉迪許(Uttar Pradesh)邦身懷絕技的刺繡匠,一聽鄰居在孟買達拉維有座新天地,同樣不落人後,各個家族連番接力,自此開展出紡織生意;隨後,達拉維更順應印度發展起飛後的變化,居住品質沒變,反倒因應城市的垃圾劇增,而有了資源回收這行業。

達拉維,貧民追尋之夢

就這樣,大批來自印度各邦的新移民,世世代代呼朋引伴,帶著夢想與家鄉的拿手絕活兒,在達拉維展開新生活,也為今日的達拉維塑造雛形。

在踏進達拉維之前,我同樣帶著各種耳聞傳說,或者該說,是帶著「貧民區」三個字的中文意象前往。那裡是不是充滿敵視與欺騙?會不會充滿危險?

從計程車窗望向達拉維,低矮的三層平房一幢一幢、綿延無盡地布滿眼前這處擁擠的腹地;鐵皮搭建的屋頂,看來弱不禁風;倚河的房舍外牆,流滿鏽水遺留的痕跡,所謂的對外窗,用的是老舊的破布擋風遮陽,看的是漂著穢物的大排水溝。

在孟買的烈陽下,我們得躲開占據人行道上的笨重卡車,才得以找到鑽進達拉維的入口。那是一條狹窄而蜿蜒的曲巷,甫一踏進,以為可以就此將孟買喧鬧的聲響與空氣汙染拋諸腦後,至少暫享一點清閒。但前方一陣一陣的敲打,還有機器模具的運作,讓我們很快認清事實,在印度,別想貪圖清靜。

雖然就像在印度所有大城市一樣,躲不了空氣汙濁引起的咳嗽,不同的是,達拉維讓人身體不適的源頭,還包括工廠切割垃圾、碾成顆粒後陣陣亂飛的塑膠粉塵,刀具模具凌厲刺耳的高分貝聲響,還有焚燒廢塑膠,聞來噁心刺鼻的煙霧。

走出窄弄,對「達拉維」的概念才算開始一點一滴拼湊。某間人家門口,堆著無數的大型鐵桶,盛滿各式的塑膠製品。有開封過的奶油球、優格空罐,在豔陽下還垂著結塊的乳滴;印著知名速食店牌子的塑膠刀叉與打包的塑膠袋,當然不會在此缺席。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熙熙攘攘的達拉維貧民區設有醫院、學校、清真寺、消防隊、警察局、巴士站等公共設施,解決各種生活所需,儼然一座「城中之城」,而今,孟買當局計畫剷平此地,重新建設後與腹地外圍,高樓林立的中產階級區連成一氣。(攝影/Adam Ferguson)
[Not a valid template]↑ 廢鐵回收工廠裡,堆放一包包蒐集來的鐵砂,正等著工人利用鍋爐將之處理後,製成再生材料。當地工人普遍缺少防護觀念,稍一不慎可能引發危險。
[Not a valid template]↑ 迷宮般的窄巷是達拉維的特色之一,現今的環境依舊凌亂,但居民的住所已是混凝土建材,和過去弱不禁風的房屋品質相比已有改變。
[Not a valid template]↑ 達拉維的擁擠空間不適合養牛,穆斯林飼羊則不受影響,每當伊斯蘭慶典來臨,所飼之羊正好做為供品。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1則 留言

  1. Hal 說:

    它的確是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現存社會的貪婪、奢侈、浪費與不知足~~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