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雜誌》第106期精彩內容

【本期封面】攝影/Donna Todd
燦爛的笑容、清澈的眼眸,當世上的游牧民族越來越稀有之際,在蒙古北部求生存的查坦人和他們賴以維生的馴鹿,也就顯得格外珍貴。查坦人以馴鹿為重心的生活已長達四千多年;但隨著馴鹿數目銳減,觀光活動劇增,兩者,都面臨了艱鉅的考驗。

【探索世界】
游移天地間
蒙古查坦馴鹿人

撰文‧攝影/Donna Todd

蒙古查坦人以豢養馴鹿維生,彼此共生共存。即使面臨人口外移、鹿群數量銳減以及經濟困境,查坦人依然遵循祖先的教誨,以馴鹿為師,與自然共存。

【非政府組織系列】
台灣的NGO經驗
慈濟基金會

文字整理/葉子豪

二○○三年伊朗巴姆大地震,慈濟志工站在創痛與復原間的縫隙,尋找彌合傷痕之道。四十一年來,慈濟基金會在全球開枝散葉,從最初的慈善開始,並擴及醫療、教育與人文。

【比鄰亞洲】
我們吉蘭丹人
馬來西亞最伊斯蘭的城市

撰文/童貴珊
攝影/劉衍逸

馬來西亞東北部被保守伊斯蘭政黨管轄三十六年的吉蘭丹,長久來承受各樣似是而非的疑懼與判斷。求現代或守傳統,水深火熱或水乳交融,或許只有「咱們吉蘭丹人」能了然於心。

【台灣之路】
後山後的慢板快奏
東海岸公路台十一線

撰文/鄭鼎民
攝影/杜志剛

東海岸的台十一線依山傍海,公路串起沿途村落。步調緩慢的生活卻混搭著高速過往的車輛,公路送走尋求都市夢的部落青年,也帶進懷抱海洋夢的新移民。驀然回首,興盛的不是故鄉,而是「他鄉」。

【非政府組織系列】
為生靈覓出路
世界自然基金會

撰文/葉心慧

南非夸祖魯納塔爾(Kwa-Zulu Natal)省的黑犀牛自由奔跑。舉凡飽經濫捕的物種、兩極消融的冰層、劇烈變化的氣候,近半世紀以來,世界自然基金會不斷揭示種種世人不願面對的真相。

【生命達人】
陶然自樂
陶藝家王泰銘

撰文/江心靜
攝影/劉衍逸

三義西湖畔的一座三合院裡,院內的一草一木,皆出自陶藝家王泰銘之手。在由他手書的白牆前打坐。飽歷滄桑的他,在投入陶藝創作後,如今心境也如身後蘇軾的〈定風波〉般從容自在。

【經典書摘】
野狗之丘
幽暗荒野上的流浪悲歌

撰文‧攝影/劉克襄

這是一個發生於上個世紀末的故事。那時我們的城市,尚未大量補殺流浪狗。一群在城市邊緣掙扎求存的野狗,見證了人類的文明。名喚「半邊」的小狗,被遺棄後,一臉茫然。

【編者的話】 撰文/王志宏
【經典人生】 為人世構築美景 撰文/釋證嚴
【經典札記】 媒體成「四人幫」了嗎? 撰文/王思熙
【杏林筆記】 醫生總有能夠幫忙病人的地方 撰文/賴其萬
【科學手記】 牛頓的家鄉出了什麼事? 撰文/江才健
【高度觀察】 花東縱谷 撰文/蔡文村 攝影/齊柏林
【半世紀的愛】 流離他鄉同結髮 撰文/李旭 攝影/林添福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