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釋證嚴
日常生活中少不了「食衣住行」基本需求,其中「衣物」的基本功能,除了禦寒之外,也是表達一種禮貌;所以衣著應簡單、乾淨,不宜暴露而失廉恥。
現代有些人迷於流行、名牌,一味追求昂貴的服飾, 殊不知流行不等於人生的必需;生活應踏實、儉樸, 倘若逾越限度與分寸,就會造成浪費、奢侈。
過去農業社會,土地不僅供應五穀雜糧,還有棉花、瓊麻等,可以供作抽紗、織布;以前的人善用天然資源,物盡其用後歸於土,又成為植物的養分,回歸自然循環。
工業逐漸發展,追求生活便利之餘,也漸形成奢華的風氣,動輒汰舊換新,或是用過即丟棄,致使很多工業產品如保麗龍和塑膠,經掩埋也不會腐爛,衍生嚴重的垃圾問題。
十餘年前,我們開始推動「環保」,倡導垃圾減量、愛惜資源。如製造紙張需砍樹,若能回收紙張再製,則用紙不虞匱乏,也能減少樹木的砍伐;還有玻璃、寶特瓶等資源都能分類回收。
數年前,年節期間精舍設置定點,推動環保教育,志工們正在宣導環保知識,他們向我表示:寶特瓶的回收較為麻煩,即使整理乾淨,有些回收商還是不大願意接受。
我告訴他們:「寶特瓶是石化製品,許多日常用品也是由尼龍等石化製品所製,應該都是同樣的原料,何不嘗試研發,或是將寶特瓶分解回原料,再製成帆布或袋子,可以作為國際賑災的帳棚或是環保袋。」
那時有位慈誠隊員說:「師父,我來嘗試研究。」不到一年,就研發出寶特瓶再製的不織布,因此我深具信心,也有更多人願意投入持續研發;如今研發出細緻的布料,諸如輕柔保暖的毛毯,已經運用在國際賑災與冬令救濟;此外也製成衛生衣褲、雨衣等,都是由回收寶特瓶再製。
研發團隊不但力求再製原料達到零消耗,還要推動寶特瓶分色回收,利用原本的顏色直接再製成布料,減少布料染色的汙染與耗水,做到零汙染,這就是真正的環保精神。
總而言之,只要有心,事在人為。大地的資源總是有限,我們要減少資源的耗用,停止汙染,保護地球,才能為代代子孫留下一片乾淨的土地。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