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札記】典範何價?

撰文/王思熙

古人詩詞,有時激動莫名,百感交集,不知道是古人情深呢?還是今人情薄?古代文人凡有登臨,或每凡歷遊勝跡,胸臆中都會有無限的感慨,透過他們的文字修為,把他們胸中的感慨,如潮水般一瀉而下,讓後人即使是事隔千年以後,都能感受到他們那種澎湃的感情,進而跟隨著他們的感情,陷入思古幽情的情緒中。

例如唐朝孟浩然的五言律詩中《與諸子登峴山》
就曾這樣寫道: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面對歷史的長河,感慨人事的代謝,所謂「逝者如斯,不捨晝夜」,不管我們願不願意,也不論我們捨不捨得,時間總是一分一秒地流去,既留不住,也挽不回。時間的一來一往,成了人類所說的「古今」,人事的代代相繼,成了大家所說的「歷史」。「古今」值得追憶,「歷史」,值得緬懷,古人所走過的足跡,所登臨的台榭,都足以讓後人憑弔與留連,給人以一種「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的感傷。

當一千多年前大詩人孟浩然登上坐落於湖北省襄陽縣南的峴山,看見晉朝襄陽百姓,為感念當時鎮守荊襄的羊祜對地方老百姓所作的貢獻,而建立的紀念碑時,那種激動的心情,我們固然無從體會,但是,從「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的詩句裡,我們仍不難看出孟浩然當時的複雜心情。

根據《晉書.羊祜傳》記載,羊祜鎮荊襄時有德政,把荊襄治理得井井有條,老百姓非常愛戴他,而他也時常登峴山飲酒賦詩。有一次,他曾對同遊峴山的友人慨嘆說:「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者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煙滅無聞,使人傷悲!」文人的多愁善感,溢於言表。

羊祜死後,襄陽百姓懷念他的恩澤,便在峴山立廟樹碑。後人登遊,睹碑思人,「望其碑者莫不流淚,杜預因名為『墮淚碑』」。見碑能流淚的人,一定有所感,不是懷才不遇,就是有感時艱,有志難伸,要不然就是心中有著那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孤獨。總之,心中的委屈、孤寂、無奈、緬懷,百感交集,一時傾瀉而下,才會淚流滿面,不能自已。

又如唐朝詩人駱賓王的《在獄詠蟬》的詩文裡,我們也可以體會到他的滿腔熱血與鬱抑冤屈的心緒,無從發洩,於是他借詩明志: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秋蟬的鳴叫聲,勾起他的鄉愁。「少小離家老大回」故然悲愴,但總是在暮年之時,還能帶著滿頭的白髮返回故鄉,一圓「老大回」的夢想。但駱賓王不但不能衣錦榮歸,反而宦海生波,身繫囹圄,面對秋天的蕭瑟,秋蟬的哀鳴,此時此景,心中多少不平事,再也按捺不住了,借詩將內心的鬱悶渲洩出來了:「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直指客觀惡質的政治環境與小人當道,諂言紛起的晦暗時局,就像秋天露重,阻礙了秋蟬的前進,而秋風颯颯,讓秋蟬的叫聲也低沉了下來,誰又能聽到牠那高亢嘹亮的叫聲呢?所以駱賓王只好感慨地說:「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藉秋蟬,況自己,多麼無奈,多麼悲愴啊!

人類最珍貴的資產就是「典範」,所謂「典型在夙昔」,前人不論立德、立言,立功,凡有足為後人式的,就是典範。有「典範」我們就有效法的對象,駱賓王登臨峴山,目睹「羊公碑」,就感動得潸然淚下,這就是「典範」的力量,是社會用以支撐善良風氣的無形支柱。

而構成「典範」的基本要素,就是要有那立足於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正因為那股「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凜然正氣;那股「明是非,知對錯,別善惡,嚴義利」的不媚不諂的道德勇氣,才讓我們有值得學習的對象,有值得形塑的目標。

其實「典範」就是一種價值觀。一個社會崇敬怎樣的典範,就代表著那個社會有怎樣的價值觀,而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又形成了社會的風氣。所以想要社會有好的風氣,就先要有好的價值觀,而好的價值觀又來自社會所共同崇敬的典範。所以「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的「典範力量」亙古不衰,影響深遠,就是不知道台灣的典範在哪裡?台灣的優質社會價值觀在哪裡?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