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楊駿北(經典雜誌撰述)
為了經濟發展而犧牲自然生態的代價有多大?開發與保育能否兼顧?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全球海洋專案的總監賽門‧克里普斯(Simon Cripps),以泰國普吉島、馬爾地夫兩處皆致力發展觀光產業,但對生態保育作法不同的區域做比較後,有了深刻體悟。
原來,泰國政府為了興建更多的大飯店消化觀光人潮,普吉島沿岸原有的紅樹林被成排的度假飯店取代;而同樣發展觀光業,以珊瑚礁群吸引遊客的馬爾地夫,卻不為了海上旅館而犧牲珊瑚礁群,讓經濟與觀光取得平衡。然而,二○○四年南亞海嘯發生時,兩處對待生態環境態度迥異的地區,在面對大自然反撲時,有了差異明顯的後果。
普吉島因為沿岸紅樹林遭到破壞,海嘯一來,幾乎是沒有受到任何阻力就直接沖進商業區;而馬爾地夫因為重視生態,當海嘯急撲而來,珊瑚礁群適時地發揮了天然屏障的功用,削弱了海潮的衝擊力,甚至搗亂大浪原本的前進方向。
從這個例子來看,因為發展經濟而犧牲生態環境,許多潛在的風險終將讓人類措手不及,如同泰國普吉島;事實上,經濟和生態兩者可以相互兼顧,相輔相成,就像馬爾地夫。
台灣近年的工程開發案,也引起不少經濟與環保取捨的爭議。《經典》本次針對台灣地區學者專家「是否同意環境與經濟可以兼顧」的調查,恰巧也與上述國際性的例子產生旨趣相符的對話。調查結果顯示,有百分之七十七的的專家學者,認同台灣環境永續發展與經濟成長可以同時兼顧。
專家學者的看法,在台灣也有相關例證。例如,彰化環保局近期就正在推廣以稻草蓆覆蓋因營建工程而產生的「裸露地」問題,展現出以具體行動,取得環境保育與經濟開發的平衡點。
在彰化一帶,各種為了振興經濟而大興土木的營建工程,會為地方帶來漫天飛揚的灰塵與土石,對空氣品質也會造成負面影響,而工程造成的裸露地也會醜化地貌景觀。若以稻草蓆覆蓋在裸露地上,不僅能夠抑制塵土飛揚,也能減少以往露天燃燒稻草的陋習,更重要的是,經過此方法處理過後的裸露地具有保水與保溫的特性,良性促進草類生長,未來的禿地又將是綠油油的土地,兼顧了環境特色與經濟成長。
這或許只是地方行政區上,小型、簡單的例子,但是卻值得所有大型且複雜的公共工程做借鏡,在面對開發與環保時,也能從中體認到,追求現代生活便利不能犧牲環境之美。兩者並非衝突,而是能兼容並蓄,取得良性溝通。
為了能夠協調經濟與環境,近年來,台灣在重要的公共工程議題上,越來越重視環境影響評估,希望能透過各領域專家學者對各項開發案的審慎評估後,客觀地判斷該工程會不會侵害環境過甚?兩者可以相契合到何種程度?有無替代之道?但是,經過環境影響評估後,當兩者終究是衝突的時候,經濟發展與永續環境,孰輕孰重?
多數學者同意環境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從《經典》對學者專家提問「是否同意政府為了追求台灣環境永續發展,而減緩經濟成長」的結果顯示,有百分之六十二的專家學者同意,亦即有半數以上的學術界人士認同政府減緩,或是犧牲部分的經濟發展,以換取台灣環境的永續發展。
這樣的結果大抵可以看出,這些主要專長在水利、地質、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等與環境影響評估有關的學者,他們傾向於尊重自然,減少人為開發。或許,學者們長期接觸環境議題,看到與聽到的,都是最真實的大自然之聲,他們了解永續發展環境的重要性。但是在現實中,在取巧者刻意淡化下,「濫墾濫伐造成地層坍塌」、「工業廢水汙染河川」種種驚心動魄的場景,反而推演成大豪雨引起坍塌,或者絕口否認自己是河川汙染肇事元凶,模糊問題的核心。
學者力保環境優先,但在民間,有的民眾卻是希望能藉由公共建設繁榮地方經濟;但也有各種地方例子,顯現民眾不分地域與職業,希望能以環保為重。
例如,宜蘭縣豆腐岬擁有得天獨厚的珊瑚礁地質環境,其生態意義不言可喻,但明媚的風光也引起財團注意,有意在此興建大型觀光設施,號召宜蘭子弟返鄉工作,但不少民眾與環保人士擔心,雖然有可能繁榮地方經濟,但地方失去的,卻可能是一旦遭到破壞便永遠消失的自然資源。
若將觸角伸向國際來看,印度的納馬達(Narmada)河流域水庫興建案,可以看到他國學界人士對經濟與環境何者優先的態度意向,比對國外的例子,或許可以對為何此次調查的國內學者,傾向選擇以環境為先,有多一些的理解。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桃園一處回收工廠內,各種廢電器用品正待拆解。妥善回收各種因經濟消費行為產生的廢棄物,可以減少環境傷害,環境永續與經濟發展之間,相信可以找到平衡點。(圖片提供/達志路透)
[Not a valid template]↑ 蒙特婁的反全球暖化遊行,要求工業大國遵守《京都議定書》。(攝影/達志路透/Christinne Muschi)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