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島.人】東沙島 水下生物觀察紀錄

撰文.攝影/蘇淮

貨輪船的後甲板上,船員正熟練地將纜繩收回,船隻緩緩離港,從高雄九號碼頭啟航,預計於二十個鐘頭後抵達四百五十公里外的東沙島。

檸檬鯊,在東沙

台灣俗稱「鯊魚」,學術上稱「鮫」的軟骨魚類是相當古老的生物,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比硬骨魚類更早,估計已存在約四億五千萬至五億五千萬年。經過長年演化,成為海洋中的頂級獵食者,是海洋中的指標性物種。

目前全世界檸檬鯊僅一屬兩種,短吻檸檬鯊(Negaprion brevirostris)主要分布於大西洋及東太平洋,尖齒檸檬鯊(Negaprion acutidens)則分布於印度洋及西太平洋,兩物種的生活習性及型態相似。研究指出,尖齒檸檬鯊的祖先起源於澳洲至台灣南部的東沙環礁海域,再從法屬波西尼亞產生分化隔離,於墨西哥及美洲等海域種化為短吻檸檬鯊。

陳餘鋆教授研究團隊長年的調查發現,東沙島周邊海域常見的尖齒檸檬鯊以體型六十至一百公分以下的幼鯊為主,尤其每年春季,可觀察到許多仍可見臍帶裂孔的新生幼鯊,也發現這個季節在滿水位時,可於島嶼西側的潟湖口附近,見到體長約兩百至三百公分的成鯊洄游,因此認為東沙島周邊海域可能為檸檬鯊生產及幼鯊成長的重要養護區(Nursery ground)。

棲息於東沙島的軟骨魚類,除了最為常見的檸檬鯊之外,另有兩種經常於島周邊淺水域出沒的魟魚:費氏窄尾魟(Pateobatis fai)及眼斑鷂(Aetobatus ocellatus)。

闖入魟魚食堂

眼斑鷂俗稱雪花鴨嘴燕魟,深藍或黑色的體盤帶有白色斑點,像黑夜裡的星空,喜好在水層中移動,利用鴨嘴般的口器尋找雙殼綱與腹足綱的螺貝類為食。游動中的眼斑鷂姿態優美,擺動著翅膀般的胸鰭,就像在水下大草原上飛翔。

一望無際海草床上的礁石,就像沙漠中的綠洲,經常聚集魚類及生物躲藏。島嶼南側海草床上的一處礁石,是魟魚的清潔站,清晨時分,可見眼斑鷂出沒於此,放慢游動的速度讓清潔魚清潔身上的寄生蟲。偶爾也可從岸邊見到躍出水面的眼斑鷂,據說會有如此行為是在嬉戲?也有可能是為了甩掉身上的寄生蟲?

島嶼西側潟湖口水下的海草床,是魟魚的快樂食堂。當水深高度為一至兩米時,魟魚經常聚集在此覓食。體盤呈菱形,體色偏黑的費氏窄尾魟,喜愛的環境放眼望去,是綠油油的海草床和一堆堆的小沙丘,沙丘或沙洞裡居住槍蝦等甲殼類,是費氏窄尾魟的主食。牠們經常貼著海草床底部游動,覓食時擺動胸鰭挖掘沉積物揚起許多沙塵,由底部的口器攝入食物後,將沙子由眼睛後方的氣孔排出,讓原本深色的身體表面裹了一層沙,在陽光照耀下顯得閃閃發亮。

東沙島大多數的魟魚都極度敏感,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有一些小水花發出的聲響,牠們便像是快轉了數十倍,噴射離開。闖入魟魚食堂裡,游動的速度必須非常緩慢,繃緊神經像個躡手躡腳的小偷,深怕製造出一點點水花、一些些聲響。同時仔細觀察四周,有沒有任何魟魚的身影或是魟魚揚起的沙塵。

當魟魚發現一旁有人在偷窺,會變得驚慌失措,快速擺動胸鰭游走。沒有人喜歡吃飯時被打擾,魟魚也是,闖入魟魚食堂,對牠們真是不好意思。

發現海龜大本營

東沙島海草床食物充沛,加上水溫溫暖,適合以海草及藻類為主食的綠蠵龜棲息。不過,海龜在東沙島卻不容易被目擊,我自己這四年來只曾經見過幾次海龜,水下遇見的都相當警戒,會馬上一溜煙消失。

二○二二年五月這一趟上島,在做檸檬鯊調查的同時,發現在設置延繩釣作業的海域,水中不時會有海龜糞便隨著海流漂過來,岸邊沙灘上也同樣可見許多海龜糞便。於是,趁著調查工作告一段落後的空檔,好好探索了這一片海域,就在一處有許多海龜糞便集中的沙灘外海,發現了海龜大本營。

水位較滿的早晨,體型較小,背甲長度約四十至五十公分左右的青年綠蠵龜,會在離岸非常近的海草床覓食,離岸愈遠,體型較大的海龜逐漸增加,從背甲長度約六十至八十公分的亞成龜到背甲長度九十公分以上的成龜都有。幾天的觀察下來,最高紀錄是下水一趟目擊了三十一隻海龜個體,大多數都正在海草床上覓食,少數將身體靠在海草床上像台階般的小斷層或凹洞裡休息。

關於棲息於東沙的海龜,我們了解還太少,仍有太多的謎團等待被探索,值得好好研究調查。

奇幻小潟湖

每次潛入小潟湖,就覺得進入異次元世界,黃黃綠綠帶點褐,不知怎麼形容裡頭的水色,厚厚的沉積物只要一不小心揚起便伸手不見五指。檸檬鯊幼鯊、費氏窄尾魟、龍占、梭魚、笛鯛以及倒立水母都喜歡待在這裡,是一個生態豐富、特殊又神祕的奇幻世界。

仙后水母(Cassiopea Andromeda)俗稱為倒立水母,是小潟湖內常見的優勢種,因此小潟湖也被暱稱為水母湖。和大多數水母觸手朝下漂浮的姿態不同,仙后水母不常游泳,經常是以傘部朝下、觸手朝上的倒立姿態平躺於沙地上,利用觸手和體內的共生藻行光合作用獲取能量。共生藻也讓仙后水母有了螢光藍、深藍、灰色、褐色等多變的體色,偶爾可見體色呈白色的水母,可能是水溫過高,造成共生藻離開而白化的個體。

有一些小型的梭魚、龍占和笛鯛來回穿梭,其中又以被俗稱為「紅槽」、體色為紅褐色的銀紋笛鯛最為常見,看著藏身於紅樹林內的銀紋笛鯛,便覺得其英文俗名「紅樹林笛鯛」取得相當貼切又直白。

小潟湖內的海草床一直往西延伸至潟湖口,在漲退潮海水變化之際,這處狹窄的水道水流會變得湍急,再往外與開放水域連接的廣大海草床,便是春季檸檬鯊回來生產的產房,也是幼鯊出生的育嬰房,還是魟魚覓食的食堂與海龜聚集的大本營,是東沙島水下生態最豐富精采的夢幻天堂。


[Not a valid template]↑ 團隊以延繩釣方式捕獲亞成鯊,植入晶片後野放。
[Not a valid template]↑ 研究團隊於夜間,捕獲了一隻體長兩百二十公分的檸檬鯊,測量體長與體重,並將衛星發報器安裝於背鰭下方後野放。
[Not a valid template]↑魟魚是除了檸檬鯊外,在東沙島最常見的軟骨魚類。正在海草床覓食、體盤約一點五米的費氏窄尾魟,在周邊海草床出沒。
[Not a valid template]↑ 綠蠵龜非常警戒難以親近,僅少數有機會在海龜還沒發覺有人時,能稍微靠近觀察。
[Not a valid template]↑ 仙后水母俗稱倒立水母,觸手呈藍色的仙后水母,正傘部朝下、觸手朝上地倒立在海草床上,讓體內的共生藻行光合作用獲取能量。
[Not a valid template]↑ 東沙島小潟湖的生態獨特,海草床延伸至潟湖口外的開放水域是檸檬鯊幼鯊、魚類及甲殼類等生物的棲身之所。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