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印記】貫穿泰源的馬武窟溪 在谷地裡長大

撰文/林正盛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我一份想像中,當年我祖父六十歲敗光家產避走他鄉,一無所有走進小馬隧道,漆黑中走向遠遠小小明亮的隧道口,走出隧道迎面滿眼翠綠山谷,心中可有「柳暗花明又一春」地起了一絲重新再起人生希望的感覺?

小馬隧道

我無法知道當時祖父的心情,但我祖父就真在這山谷裡人生再起,墾荒種田有成,安定家庭,讓我有了一個野地裡生,野地裡成長的童年。

「……經過登仙橋,轉個彎繞出峽谷往前走,在還沒到隧道口前,有個快轉彎的地方,遠遠看到公路邊一戶茅草屋人家,就是我家……」如果你從泰源山裡出來,我會這樣跟你報路。

如果你從台東、東河海岸線過來,我會這樣跟你說:「……順著海岸公路走,在一個叫隧道口的三岔路口左轉,上坡走一小段路彎進小馬隧道,出了隧道往前走一點,轉個彎見到路邊一戶茅草屋人家,我家就到了……」

隧道名為「小馬隧道」,前身為「小馬埤圳」,起初是日治時代為了引深山裡的水,灌溉海岸邊小馬部落的農田,而穿越海岸山脈開鑿出一條地下水圳。後來為了泰源盆地對外交通的需要,就擴寬為可通行人車的隧道。

小馬隧道是我小時候的時空旅行機,宛如時光隧道般區分了兩個不同世界,隧道裡是我童年的山野世界,隧道外邊是通向我童年嚮往的繁華世界。

連綿的山谷與河谷

在漆黑隧道裡走向小小明亮隧道口,出隧道迎面滿眼翠綠地走進四面環山的小盆地,盆地中央一塊背靠大山延伸而來的台地,台地上耕種農人,大多是Amis(阿美)族人,只有少數跟我們家一樣是外來平地人。台地上農人,白天來耕種,天黑就回家,回東河、小馬部落,回泰源。只有我們家住在這裡,給這山谷夜色點上了燈火。

Amis族人給這個山谷取名為「谷谷」,我喜歡。

「谷谷」,有河谷有山谷,一谷連過一谷,谷谷相連伴隨我走過我人生最初的歲月成長。

剛搬到谷谷,我們家住在台地背靠大山的山腳邊,從深山引水的溝渠,一路奔流而來,流至我家門前一個以石頭壘起的小水池裡,於此分流地流向台地各處農田裡灌溉水稻。

小小水池邊繞著竹林,風吹竹葉颯颯,閃動著白花花陽光,大人頂著豔陽在田裡工作,而我泡在竹林遮蔭水池裡,一泡就是大半天,泡在水裡看著蝌蚪、小魚游來游去,有時跑到溝渠裡捉蝌蚪、小魚。長大多年後再見到這小小水池,不禁驚呼:「其實只是個水窪,非常小啊!」小到像我當年那樣的一個三、四歲孩子,泡進三、四個就擠滿了。

「還好那時我們家是谷谷山裡唯一一戶人家,無其他孩子跟我搶著泡,才讓這小小水池完全屬於我。」長大回去看時,我懷著這樣心情。

母親河般的馬武窟溪

環繞台地潺潺而流地伴隨我童年、少年的溪流,Amis族人稱她為「馬武窟溪」。意思是「撒網捕魚」,也就是這條溪流漁產豐饒,快來撒網捕魚。

「馬武窟溪」是指北溪、南溪匯流泰源之後的河域。北溪源自北源深山,南溪源自南坑深山,兩溪各自繞山奔流,至泰源國小匯流,經泰源橋轉入狹長曲折峽谷,繞流經過登仙橋,依著峽谷山勢轉個大彎地流入谷谷,流經谷谷後溪面變寬,水流變緩地環著台地緩緩而流淌,至到在我家門前山坡下形成了一個大水潭。

我從懂事起就跟著我祖父、父親在溪潭裡洗澡,尤其在不怕冷的祖父訓練下,我也習慣洗冷水澡,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跟著祖父在溪潭裡洗澡。而夏日暑假,大溪潭可就熱鬧了,是我和我的Amis玩伴戲水游泳的地方。

Amis有一種集體捕捉魚蝦的方式。通常都在秋收後,他們男女老少集體出動,搬石頭將溪流較窄處壘起堵起,再以稻草把石頭縫堵住,然後男女老少人手一節汁液裡有麻醉效果的樹藤,拿著石頭敲擊搗碎樹藤,再將汁液攪進水裡,就這樣重複著,直到溪面浮起一尾一尾醉酒般歪歪斜斜的魚,如吃了迷幻藥般遲鈍緩游,很容易,很好捉,挑大的捉,小的留著成長,日後長大再捉。如此捕魚,讓Amis族人一直有捕捉不完魚蝦。直到Amis人有天也學會了電魚、毒魚,馬武窟溪魚蝦就愈來愈少,少到連我祖父也不再去溪裡放蝦籠捕魚捉蝦了。

我祖父的蝦籠很特別,是以細細竹枝編成,竹枝跟竹枝之間留有足以讓小蝦小魚跑掉的空隙。這是承襲自Amis人捉大魚不捉小魚,讓小魚繼續成長,長成大魚再捉的一種「這樣就永遠有魚蝦可捕捉」的概念。

傍晚時分,我祖父把炒香米糠跟米飯揉在一起,揉成一粒一粒小丸子,放進一個個蝦籠裡(通常是我放),放好祖父挑起蝦籠(十幾二十個),我跟在身後,一老一小沿著溪岸走,尋找一處處大石頭坑縫,放進一個個蝦籠,放完蝦籠我和祖父在淡藍暮色的溪潭洗澡,洗好才回家。

隔天一大早,我們踏著晨光沿著溪岸收蝦籠。我提水桶,祖父收回蝦籠,將蝦籠裡魚蝦倒進水桶,隨著蝦籠收回愈多,水桶裡魚蝦愈倒愈多。於是,我提著蹦跳著成群蝦子的水桶,祖父挑著收回的蝦籠,一老一小踏著晨光溪水河岸滿載而歸。

我的童年,因為阿美族人的馬武窟溪的餵養而不虞匱乏。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山谷連綿著河谷,被阿美族人命名為「谷谷」的谷地,就是林正盛誕生與成長的地方。照片中右上方就是泰源村,其旁是馬武窟溪,其左是童年時每天上學走的路,以前是砂石路,後來才鋪柏油。
[Not a valid template]↑ 手裡抱著一頭羊的林正盛,被祖母摟在懷裡,在自家菜園前合照。
[Not a valid template]↑ 手泰源村位於都蘭山西側,四周群山環繞,是海岸與縱谷的過度地帶。但在林正盛小時候,方圓百里內只有他們一戶人家。
[Not a valid template]↑ 因為多河流與溪岸河階地,當地居民多以務農為生,水田、旱田、果園皆有。
[Not a valid template]↑ 橫跨馬武窟溪的出海口東河新橋,連結泰源與成功。林正盛童年時,大橋尚未出現,但出海口外的太平洋,卻遠在他誕生之前,便歷經無數潮起潮落,湧動在此不知有多久。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