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印記】從王貫英,到方荷生 我的南機場

撰文/林立青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母親的娘家在中華路與西藏路口上的忠恕社區,裡面的中庭有雜貨店、宮廟、獨特的庭園和斜坡;地下室停滿車輛,每年母親回娘家時,我們這些孩子都在那兒玩鞭炮,一樓眾多宮廟會擺放桌椅供居民坐下來共食,這是台北市最老的國宅群。

這裡既是台灣建築史的縮影,能看見不同時代的設計和不同的建材,更可以看見居民極盡所能地如魔法般地使用空間。每走幾步,都能看到為了放置瓦斯爐、熱水器和抽水馬達而作出的巧思,遊客在此駐足研究,攝影師爭相來此取得靈感,甚至連婚紗攝影都會前來特別取景,作為襯托新人的背景畫面。

南機場國宅區共有三期,忠恕社區屬於第二期,第一期忠勤里的建築形式是一字排開的長蛇列隊,中間有旋轉樓梯通行,當時的設計結構是加強磚造,紅磚作為外牆和內裝,梁柱則用鋼筋混凝土構成。

更早在日本時代,這裡是軍用地,作為備用維修後勤機場的使用。相對於松山區的機場被稱為北機場,這裡沒了機場,卻保留了「南機場」之名。一九四九年移民潮來台以後,大量外省居民到此謀生,形成四處違建;一九五九年八七水災,流離失所的災民舉家北上,本來就數量眾多的違建,此時更是數量大增,成為台灣最大的違建聚落。

一九六二年颱風以後,南機場這一大違建聚落嚴重受創,違建本來就沒有建築設計上的安全考量,水災受創時,政府向美國求助,在美國顧問的支持之下開始規畫新式國民住宅,同時解決八七水災的本省籍移民和一九四九年來台後的外省籍移民的安置問題。

兩年後,南機場的一期國宅落成,政府為社區興建忠義國小,社區內還有郵局、商店,以及福利品供應中心,違章建築竟然能改為國宅典範,成為政府宣傳的政績,歸國華僑紛紛前來參訪。

台北市府認為這樣的做法有效,便在中華路對面的基地規畫第二期,也就是忠恕社區,在當時的設計理念中,一樓可以擁有中庭,地下室可做為商場之用;忠恕社區在它最輝煌的時期,地下室有上百攤位,樓上則可以容納五百戶住戶,每一戶共用大樓梯,寬敞且方便上下進出。

南機場國宅的建設不只解決了社會問題,還成了那時候國民住宅興建的標竿,透過建造新式住宅來安置違建戶從此成為國策,除了南萬華一帶外,西藏路也進入規畫階段,從整治大水溝起,拆遷中華路旁的違建,並將前者兩側的道路加上護堤,那便是現在的西藏路。

整治期間,不得不搬移的居民則被安排至南機場的第三期住宅,它既有汙水處理設施,又有管線地下化,百姓對此滿意,市容也煥然一新,政府於是在各地複製這個經驗,並且另外再加碼綠地和堤防設施,但地區規畫的重心,也從此逐漸轉去青年公園一帶。

第一代聞人王貫英

想更清楚地了解這些國宅興建的歷史故事,必須走到中華路上,從南機場一帶的國宅外觀上找出它的細微變化和台灣整建住宅的思維進步。第一期的南機場國宅外觀上為紅磚飾面,和灰色的梁柱位置呈現兩個顏色的對比,既典雅又美觀,頗有日本建築師辰野金吾的風格;二期的忠恕社區中間樓梯加寬加大,方便進出,並有口字型中庭,設有防空避難與社區活動,供生鮮市場販售的地下室空間,外觀上類似於福建土樓;往後的第三期,又吸收了二期的經驗,設置單邊走廊,解決了原先通風不良的問題。

最早社區安置的居民,多為一九四九年來台的第一代,他們的凝聚力高,代表人物為王貫英,他以南機場三期地下室作為圖書館,以拾荒所得,四處購買書籍捐贈給學校與作為圖書館的藏書,在當地居民的記憶之中,王貫英又被稱為老爺子,總會腳踏「犁阿卡車」(三輪車)沿街拾荒。

那時的中華路和西藏路往外走,到處都有公車票亭,經濟發展的年代,他的腳踏車上寫滿了勸世標語,沿著中華路可達中華商場拾荒,轉貴陽街後抵達總統府,老爺子會對著總統府憲兵說教,當時軍官看到衣著整齊卻沿街拾荒的王貫英也無可奈何,老人打過戰爭,到台灣以後成為現代武訓(清代平民出身的教育家),樂善好施又勸勉讀書,在現代看來好氣又好笑。

繼往開來方荷生

我認識南機場的歷史太晚,出書時長輩都已過世,曾經是政府引以為傲的先進國民住宅,在這時候慢慢成為貧民窟的同義詞,曾讓這裡居民引以為傲的王貫英,他方便借閱且公開的地下圖書館,後來因為淹水受潮,書籍嚴重受損,終身鼓勵閱讀的老爺子在愛愛院內過世,為他辦理後事的,是南機場的第二代代表人物方荷生。

代表性人物常常會在居民中口耳相傳,把對未來的期待,寄託在他們身上。方荷生所經歷的,正是社區從標竿到逐漸凋零的過程,他要面對的是居民老化,建築不敷使用,公共空間被占為夜市的南機場,此時的台北市重心已經從西區轉為東區,再也沒有人記得這裡曾經是示範社區。

方荷生從送便當到獨居老人家中開始做起,召集他們施打疫苗,將自己的手機號碼貼在老人家電話機上,成立社區廚房,打造食物銀行,建置冷鏈系統,組織協會自聘社工,設立圖書館,將王貫英的名字留在古亭。

黨國時代的各種主義逐漸被社會淡忘,但方荷生踏實的服務,使南機場成了社區再造的象徵,他當選為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的理事長,並接下總統文化獎,原本榮景不在的南機場,又出現了眾多人前來參訪,從地檢署和法院,社會局和健保署,還有各地方縣、市政府的都發局,都來這裡來取經。在黨國退色以後,南機場以它自己的方式,兀自發出共榮的光芒。

這是庶民眼中的中華西藏路口,也是我的故鄉。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忠恕社區的先進設計,一度是台灣住宅的典範。(圖片/方荷生)
[Not a valid template]↑ 南機場一期的飛天旋轉樓梯,隨時間遞嬗,散發出獨特的生活感。
[Not a valid template]↑ 餐館、食堂、小吃店林立的社區一樓店面,與南機場夜市連成一氣,好不熱鬧。
[Not a valid template]↑ 用一生回饋家園的方荷生,是社造的典範。(攝影/劉子正)
[Not a valid template]↑ 彷彿是一條光陰的通道,南機場的住宅群,不管是在設計或經歷上,都見證了台灣曾經有過的一頁滄桑,以及無窮的生命力。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