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鄭接黃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個人的識字到地方的文教
一定不少人的自小聽過,種種「用功讀書」的苦口婆心。對於書本傳遞知識的重視,但凡書頁有字,長輩定會告誡:「袂使拆破字紙。」就連餐桌上都有「小孩子不能吃雞爪,不然很會撕字紙」的穿鑿附會,長輩們的禁止,透過尊重珍惜聖賢之字,來提醒讀冊人需有嚴謹的學習態度,也反映早期台灣教育的不普及,識字作為學問基礎、權力象徵的崇尚心態。
一八八七年(清光緒十三年)台中大肚由地方仕紳鳩資創建「磺溪書院」,教授漢學,內設有「文昌祠」供奉五文昌(文昌帝君、魁星夫子、關聖帝君、孚佑帝君、朱衣夫子),為地方文教發展的中心,為現今台中大肚國小的前身。
王政綱說:「一座古蹟不僅是歷史溯源的回顧,磺溪書院的建築形式、裝飾藝術、空間規劃,將尊卑、長幼、男女等觀念,以及教學裡的尊師重道等倫理道德,甚至是對學子的祝福與期許,具體而微地實現在這個教育環境裡。」
有別於以神祇為主體所延伸出來的廟宇空間,書院以教育空間為主體,將文昌信仰如同以「百年樹人」的精神,種植進入書院,茁壯地方的教育,讓「文昌祠」除了祈願、祝禱、看顧學子等信仰意義外,藉由星宿命運、傳說典故中的聖賢榜樣,在「有為者亦若是」的崇拜激勵下,建構一套祈福祝願、典範精神、倫理觀念的士人思維,讓供奉文昌神祇也成為提倡文教之一環。
考試文化下的文運昌盛
不論是人才選拔的「官位仕途」,還是教育體制的「學位前程」,由讀書打造的錦繡未來,一路上,互為表裡的「考試」如同一道道關卡,能過或不能,又或者一再撞牆的掙扎,甚至耗費心力的拐彎繞路,台灣的教育普及化,逐漸成為每一個人在學習歷程的必經心路。
同時,也存在著最大的變因,面對考試「既未知卻又決定未來」的徬徨,以及具有相當程度的優劣競爭壓力等,反映在文昌信仰,台灣各地廟宇普遍旁祀文昌帝君,特別講究當中對於「讀書具備,尚欠考運」的祈求,參拜學生除了祭品,大都準備「准考證影本」,放置文昌帝君神前,除了載錄考生資料外,清楚明白的考試資訊(號碼、科目、日期、時間、試場等)更將祈願設定在現場應試的順遂。
打拼為溫飽,以及之後的「滿足」
台灣早期「食飽未」的尋常問候,顯示無論士農工商,對於一家三餐溫飽的重視,生存的基本條件成為追求財富的基礎。因此,對於財富的認知,眾所週知的「財神爺」,大都為三官大帝中「天官」賜福的形象,具有「富貴由天」的意涵。
隨著台灣社會型態轉變、經濟脈絡演化,有些神祇會擴充「財神」之神能,或轉型為財神代表,如土地公由「尊敬土地」到「有土有財」的文財神。尤以台灣經濟起飛後,七零、八零年代,不怕無犁拖的肯做實幹,錢淹腳目的富足景況,在溫飽之餘,問候語從「食飽未」變為「還未睏」的日操暝拚,重視財富的累積,更勇於追求財富,求財者也愈盛。以武財神為首的五路財神、八路財神、十路財神等財神論述的出現,對映現代社會的職能專責,強化了財神系統的專業分工,建構完整司職體系。
求財運動方程式
也許是經過賭博經濟時期的歷史教訓,自一九九九年以來,陸續發行的公益彩券,縱使偶有全民瘋潮,人人做起發財夢,開獎前夕紛紛在臉書發文寫下「明天不來上班」的豪語,卻仍然沒有那般沉迷,不偏廢掉自己本身的理財規劃,更加著重在自己的生涯發展。
桃園八德三清宮(五路財神廟)常年求財信眾絡繹不絕,祭典組組長葉靖瑞觀察,幾乎可以從中用來判斷經濟景氣、產業興衰,因此,對於信眾所求之「財」,葉靖瑞則說:「可回推到個人職涯所碰到『工作』、『事業』、『生意』、『業績』、『投資』等對應的報酬。」
然而財神信仰裡,「許願」與「還願」的對等風景,容易忽略積極的人為努力,而陷入「只要拜財神就會得財」的片面思考,甚至就連求財這件事,關於金錢的追求,都具有「功利」商榷空間。對此,桃園八德三清宮(五路財神廟)住持邱妙真多年來,看待芸芸信眾前來求財,用一句「現代人每日開門不只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了」來體會,追求錢財本來就是維繫、提升生活的重要部分。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台中大肚磺溪書院,院內文昌祠供奉五文昌,以信仰輔助教育場所的學習心理,深化地方文教內涵。
[Not a valid template]↑ 受儒家思想影響,高雄市文武聖殿的大成至聖先師為芸芸學子庇佑學途順利。
[Not a valid template]↑ 民間認為的財神,有「天官」,具有「富貴由天」的含意。
[Not a valid template]↑ 福德坑西寒寺裡的神尊,多是賭博經濟時期遭到信眾丟棄。
[Not a valid template]↑ 台南赤崁樓文昌閣二樓供奉的魁星爺,「魁」有第一與狀元之意,隱含不想落人後的積極心態,在祈拜同時也是激勵自己。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