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鄭接黃(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在原始信仰裡,自然萬物的虛實難測威脅生存,惶惶難安,因此,人在信仰裡實踐的「敬」,是從「畏什麼」逐步建構出一套理解規則,來面對這個世界的「為什麼」。抽象而捉摸不定的力量,人也藉由模擬或想像,形象「神」的具體模樣。
假面(面具)就是其中之一。有保護、偽裝等作用輔助原始狩獵,將人改頭換面地扮演起他者,可以是動物、草木、人,在祭儀上,甚至是神,發展出扮神文化。另一方面,假面更運用在表演娛樂,從外在形象、整體動作,到內在的精神價值,經由偽裝、扮演、改變,成為別於自己的一個存在。例如,印度傳統神戲卡塔卡利、中國的儺,都是以人的本質成為神的載體,結合假面、裝扮、舞樂、戲劇的方式來演繹。
在台灣,一場祭典廟會、一間廟宇宮殿,神有百百種,觸目所及,神的載體也是百百款,完全體現了神的無所不「在」,而且是各式各樣的「在」,其中最為顯著的假面,莫過於「將」。
常見有,自福州五靈公(五福大帝)信仰傳來,趨瘟除煞的「八家將/什家將」;組織還願性質的「將腳仔」,主要以枷、鎖二位將軍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八將」,新莊以新莊地藏庵地藏王菩薩部將增、損二位將軍形象組織成為「官將首」;神將(大仙尪仔)、童仔是另一種以擔扛假面的方式。這些「將」,藉由操練腳步,嚴守禁忌等,成為能夠活動的神明。
具有趨瘟除煞、祈願賜福的「將」,以信仰為核心,成為一種解決生活環境困境的「在」,反映過去的生存大不易,人採取主動積極的姿態,練將強身、團結鄉里、守護信徒,並以「將」的形式來酬謝神祇。
庄頭子弟的保境安民
然而,要成為「將」,阿陸師點出,首要是「落香認主」。
落香,就是點香稟告,而「認主」是認定一位神明為主公,清楚自己的主神是誰,有了一個全然信任的寄託,將自己切實地交予信仰。更為嚴謹的,還會經過擲筊程序,除了人的自覺,並由主神取決,透過雙向性質的認同,來達到能否加入將團的決定。
「落香認主」除了具有信仰意涵之外,更反映台灣民間信仰的「軍隊」概念,有主公、有部將、有兵馬,由上而下的階級(軍級)構成一個軍事戰鬥團隊,將團出門的廟會祭典有以陣頭為思考稱喚「出陣」,但更為貼近的說法稱作「出軍」,於駕前護衛主公、排班伺候,沿途除煞辟邪,為信眾排憂解難。而成為「將神」的禁忌,譬如淨身、齋戒、少言(或者禁語)、不近女色等,是身而為「神」的必要神格,不挑戰、不違背,是一種遵守軍隊的軍紀原理,更是一種約束教育。
在過去,多半由庄頭內的壯丁組成的將團,成員除了扮將外,也是位處第一線保衛村莊的表徵,必須具有強健的體魄,在神的力量具象化的同時,在地居民經由召集將團,鞏固神的體制,與庄頭的安定。慶典與香科是主要維繫「將團」的根本,同時也是展現地方的自信、武力、財力,以及認同,而將團以「為信仰服務」為理念,經歷過辛勤練習與上場操演,也傳遞出將團與地方休憩與共的情感支撐。
從灰道組織到將藝展演
今時也不同往日,一九七四年,雲門舞集為台灣第一個將廟會藝術八家將以舞蹈編排在正式舞台上展演。隨後在台灣追求本土意識的過程中,家將文化愈來愈受到藝術界的看重,並發展出多樣形式的「將藝」表演,譬如九天民俗技藝團、哪吒陣頭劇坊等,將八家將、官將首提煉出藝術成分,以文化為基底呈現在觀眾眼前。更有跨界藝術,如音樂元素、電影影像等配合,豐富了家將文化的藝術表現。
讓無形文化資產,發光發亮!
不只是台灣民間信仰場域內的人在努力,政府有關單位、研究領域也有人不斷在推動「將學」。舉如延請專業人士協助老將團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一方面強化大眾對於「無形文化資產」的概念與重視,另一方面,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的將團,會有一種受到肯定的文化自信。無論是喚醒正視的必要、成為台灣文化的資產,隱含對於自我內在的認同,甚至可以與觀光產業結合,發展出獨樹一幟的「將學觀光」,面對傳統承襲與創意展現,與時俱進是如何取決的,都是台灣文化的特有符碼。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扮神的傳統,有源自於戲班文化,如春秋劇團的陳佑佑年僅十七歲,扮起鍾馗來架式十足。
[Not a valid template]↑ 新北五股振鑫社的官將首成員,時常利用下班的時間進行練習,與團員之間熟悉陣式暗號,培養出絕佳的默契。
[Not a valid template]↑ 觀察一位「將」的裝扮,從面譜、紙盔、服裝、刺繡、裝飾、鞋式、法器等,搭配「將」之武術動作、陣式變化,有抓兇捕惡的怒威赫赫,亦有捍衛正義的森嚴凜然,為多彩而實具視覺衝擊的綜合藝術。
[Not a valid template]↑ 二〇一七年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的閉幕式,主辦方設計多組官將首團,在傳統與現代音樂元素的搭配下,藉由果敢勇猛的操演形象,呈現台灣的信仰底蘊,並傳達眾神守護台灣的祈願與祝福。
[Not a valid template]↑ 白龍庵如良應興堂第五代面師文師(圖右),在傳承予第六代面師李祐玫(圖左)時便諄諄叮嚀細節,務求傳統觀念的延續。
[Not a valid template]↑ 振宗藝術團女子八家將以「女子」作為亮點,透過建教合作,讓學子能以武術、舞蹈等專長融入,在認識傳統開面裝扮與陣法操演,亦為一種文化推廣。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