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料看見族群融合
如果說飲食的融合,是族群融合的過程,那麼香料的存在想必功不可沒!閱讀《經典》第二七九期〈調香尋味——台灣香料新拼盤〉不僅有此感悟,也因每年返回花蓮探視祖母,全家出遊常外食,對於飲食方面有新發現!
過去在花東,日式料理或原住民野菜、香料入菜,有馬告、有香茅及許多我第一次見到的香料名;有些店家還會給予聞香瓶、標示名稱介紹。
近年來南洋餐廳與小吃店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也有在地店家開出融合南洋香料和原民食材的菜單,以義式料理的方式呈現。例如:野菜、花椒加椰奶成香辣的南洋咖喱寬扁麵;剝皮辣椒披薩、樹豆香料羊排等,種種香料混搭加上在地食材,讓平常習慣生吃大蒜的父親也覺耳目一新。
來自東北的奶奶最擅長煮魚湯,一如郝廣才在繪本「媽媽的一碗湯」中描述的「小孫女,跟在旁。幾片薑,多少糖,多大火,煮多長⋯⋯多少話,想要跟你講。多少事,小小腦袋能不能裝?」奶奶的家鄉味成了我家的香味。
各路佳餚代代傳承、落地生根,如今這片土地不僅有蔥薑蒜搭配的菜餚、高山的香料野菜,更有渡洋來的美味料理。食在融合的當下,也希望社會實在融洽。
(台北.劉怡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