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札記】有一種清靜安寧叫沉澱

撰文/王思熙

際社會瀰漫著一種焦慮與不安,一種仇恨與對抗,一種歧視與偏見,一種思想的渾濁與言行的不一。這種矛與盾的攻守,是與非的顛倒,黑與白的滲透,誤解與敵視的深化,傲慢與自大的根深蒂固,偽事實與假訊息,透過網路媒體轉傳的速度之快,正在誤導人類的思維與行為,左右著各國政府決策的和與戰。

一、人類欲壑難填的可怕

更大的弱肉強食正在進行,更進一步的貧富懸殊正在發生。

民主國家政治人物對選票的在意,甚過於對民瘼的關心;專制國家領導人重政權的掌控,無視人民自由生活的恐懼與不安。

地球暖化問題得不到解決,糧食分配不均所產生的饑荒悲劇得不到改善;氣候異常所產生的天災人禍得不到控制,人類永續發展的悲觀氛圍迷漫全球,這些林林總總所造成的危機,比起病毒來更可怕,也更讓人擔心。

感染病毒有病徵可察,有良藥可醫,有方法可防,有自身免疫抗體可破,防治得宜,病毒總有被消弭的一天。

但歧視與偏見、傲慢與自大、仇恨與對抗,是非的顛倒,對錯的荒謬,貪婪與生活態度的偏差,生命觀與價值觀的扭曲,仇恨無限制地放大,意識形態對立無止境的深化,言行不一與思想混濁所產生的後遺症,方興未艾。人類或許不會感覺到自己生存方式的病態,但病態正在波及地球萬物。

天地萬物,各有屬性,各具價值,各擁生存領域,各依天律生存。雖然彼此偶爾會有小小的人為衝撞與擾動,但只要節制得宜,事過境遷了、安靜沉澱了,會像一縷微風吹過碧澄的湖水,或許會引起些微的水面漣漪,風過無痕,無損於湖水的靜寂清澄。

當人類的欲望平靜時,山河溪壑,山綠水藍,人世間也得享一時的太平盛世;但當人類欲望變得需索無度,被貪婪驅使時,名聞利養成為追逐的目標,物欲橫流成為填不滿的享受。於是「欲河千尺浪,苦海萬丈波」,平和的人際關係被擾動了,人與大自然的關係被惡化了,其結果不僅人類自腐,而且還禍延萬物,汙染了山河,戕害了大地。

二、混濁的心靈必須沉澱

地球是萬物的載體,空氣是天地的氣息,大自然本來無私無為,本來清淨無染;生物界本來互依互存,和諧相處,保持生態的平衡共榮,但人類的貪婪和狂妄,擾動生態的平衡,破壞了自然的法則,讓原本亮麗的地球陷入了幾近窒息的危機。

沒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醫治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人類社會必須安靜下來,必須放慢對經濟成長的追求,必須盤點與檢討過去人類的所作所為,必須讓貪婪的欲望沉澱下來,重新思維生命的意義與人生的價值。

水的清澈,並非因為它不含雜質,而是在於懂得沉澱;心的通透,不是因為沒有雜念,而是在於明白取捨。人世間,紅塵滾滾,哪裡不會有雜質?人性裡,七情六欲,哪裡不會有雜念?雜質多了,靜一靜,讓它沉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波自然清澈。雜念多了,知所節制,知道正確取捨,心念自然通透。

三、揮霍地球資源的推手

如果知道我們的世界變得混濁了,不要指責這個世界,而是要指責人類自己,是人類讓世界變混濁的。

與其說人類像地球上的細菌,不如說人類像地球上的病毒,病毒利用宿主身上的細胞不停地複製,形成病毒大軍,癱瘓宿主的器官,摧毀宿主的健康細胞,然後再用驚人的速度,攻城掠地,尋找更多的宿主,散播更多的病毒,直到所有宿主身毀人亡。

把人類比喻為地球的病毒,或許引喻失當,有所不敬,但這種引喻的事實影子似乎若隱若現。人類在短短的近百年中,人口數量倍數成長,來到近八十億之多,而且成長的趨勢有增無減,這將讓幾乎快要滿載的地球增加更沉重的負擔。

人類自認聰明無比,其實愚蠢得不能以自然為師。數十億年來,人類從弱勢演化成強勢動物,憑藉記憶與經驗,學會克服困難、製作工具;用靈活的思維,與群體的互助,擺脫了原始生活,開始懂得獵取生物,採摘果實,囤積糧食,有效運用區域資源,拉大了與其他動物之間的優越性,登上了物界的盟主,主宰了物界的生死與興衰。

自工業革命後,人類更加肆無忌憚地蠶食地球資源,原本歷經數十億萬年演化而成的自然互利共榮的生態被破壞了,多元繽紛的物種數以萬計地被陸續滅絕了。人類用以自傲的高科技、高文明的背後,帶來的竟是千瘡百孔,傷痕累累,烏煙瘴氣的地球。

四、貪婪背後的巨大代價

其實,人類並沒有真正偉大過,它的偉大充其量只表現在貪婪自大的愚蠢上。為了滿足虛榮與自私,人類彼此互相殘殺;為了掌握號令天下的權力,人類會不擇手段地以強凌弱、發動戰爭、殘殺無辜、生靈塗炭。為了享受永無止境的慾望,揮霍大量不應該被浪費的資源。為了實現所謂更美好、更幸福、更理想的夢幻生活,採取了高破壞性的作為,犧牲生態界的平衡,製造了根本不應存在的東西。人類文明看似步步昌盛,其實正步步陷入危機。

沒有人類的地球,仍然會照常運行;但沒有地球的人類,必然沒有未來。地球是多元生物共住的家園,沒有哪一個是強者,哪一個是弱者。自然生態界經億萬年滄海桑田,風火淬煉,演化形成的有秩生命共同體,不容許人類以一己之私破壞得土崩瓦解。

五、希望與絕望岔路的選擇

偏偏不容樂觀的是,這種自然生態系統的崩解正在悄然發生,成千上萬的物種已被剷除滅絕了,地球資源漸被人類吃乾吮盡,如果情況沒有改善,可以預見的是人類的前途已快走到盡頭了。

走在希望與絕望的岔路上,人類必須清醒地作出明智抉擇;必須勇於放慢步伐、自我省思與沉澱;必須讓生物界恢復多元,綻放生機;必須讓地球獲得生養喘息的機會;必須讓山河大地獲得保護與修補;必須讓人際關係重獲互信與友好;必須讓國家與國家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重獲尊重與和解,必須讓人類和大自然之間取得生態的和諧與平衡。

宋朝克勤圓悟禪師在舒州太平寺擔任住持時,他的師父法演禪師對他說:你住持此院,一定要遵守四個勸戒:

一是福不可受盡;
二是勢不可使盡;
三是好話不可說盡;
四是規矩不可行盡。
這就是禪宗有名的「法演四誡」。

四個誡命中,法演禪師首要告誡的是「福不可受盡。」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生活態度。

每個人或多或少各有不同的福報,不管得自祖先福蔭,或得益於自己的行善積德,努力奮鬥,都應該戒慎珍惜。

福報的多寡,取決於一念的生活態度,一念簡樸,福分取之不盡;一心愛物惜物,福報用之不竭。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一味沉迷於享受,絕非美德;揮霍無度是對地球的傷害。所以,福不可受盡,應留些澤潤別人。

有權有勢的人,權勢不可使盡,「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權勢或許能夠逞一時之快,但禍根卻已悄悄種下,是智者所不為,也不敢為。

有利於民,順勢而為有時是必要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行所當行,為所當為,造福於民是本份事。但圖一己之私,謀一人之利,憑權仗勢,為所欲為,就不容於天地之間了。所以法演禪師才告誡圓悟禪師,作為寺院的領導人,勢不可使盡。

六、與眾生結好緣的處世原則

與人相處,話不能不說,也不能盡說。

說話是門高深的學問,說得恰到好處,能廣結善緣,說得不好則禍患無窮。

尖酸刻薄的話固然不能說,好聽的話也不可一味說盡。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偏離事實的話是謊言,逢迎討好的話是諂佞。把話說實說好是種藝術。

出於善意鼓勵別人的話,可因人、因時、因情、因地,適當地表達,但不能不分青紅皂白,不問是非對錯地說,好聽討好的話人人喜歡聽,但如果說盡了就不再一言九鼎。

因此說好話一定要出自真誠,虛與委蛇的好話說多了,終究有虛偽之嫌,換來的是別人對你的不信任。

所謂「規矩不可行盡」,是告誡我們不要太過吹毛求疵,不要有太多的繁文縟節,對人不可太過苛刻精明。

七、正確的價值觀才是正道

孔子有一位傑出的學生叫子夏,他曾這樣說過:「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意思是說:只要掌握住大的節操,不讓它踰越應守的界限,至於為了圓融處理好事情,做些權宜的變通,那些枝微末節的瑣事,就可以不必那麼斤斤計較,一絲不苟了。

待人處事,規矩不能無,但不能苛,對人要留幾分寬容。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水太乾淨,魚就無法生存;人太苛求就沒有朋友。

做人處事寧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不能「寬以待己,嚴以律人」,規矩行盡了,人情就澆薄了。

「法演四誡」不僅適用於人情世故的應對,也適用於國與國之間的融洽,更適用人與萬物之間的和諧。

比起其他動物來,人類得天獨厚的福報,是建立在其他物種的悲情命運上,當知要感恩天地萬物的賜予,並應思回報,有所節制。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物種的生滅是無常的,不論是有形或無形的資源,人類不能也無權任意揮霍。現在正是人類應該思考反璞歸真過著儉樸生活的時候了。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