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陳應欽(經典雜誌特約撰述)
曾經,美濃是台灣第一大菸葉重鎮,漫步美濃鄉間,隨處可見的菸葉田是美濃重要的文化地景,許多農民更是依賴菸葉維生;菸田消失後,美濃地區的農業地景,也產生新的變化,除了稻田景觀,農地裡開始出現白玉蘿蔔、橙蜜番茄、玉女番茄,以及池塘裡的野蓮,近年來這些農作開始打出名號,成為美濃的另一個主力產業。
台灣特殊水生植物
又名水蓮的野蓮,植物學的名字是「龍骨瓣莕菜」,隸屬於睡菜科莕菜屬的植物,這一屬的植物全世界約有五十種左右,生長在熱帶與溫帶的池塘,或流動緩慢的淡水環境中,它是一種浮葉性的水生植物,葉片像是縮小版的睡蓮,因而得名。
舊稱中圳埤的美濃中正湖,曾經是龍骨瓣莕菜的原始棲地,不過湖裡現在幾乎看不到野生族群了。跑遍全台尋找水生植物蹤跡的林春吉,在《台灣水生與溼地植物生態大圖鑑》書中寫道:「民國七十年以前,龍骨瓣莕菜自生於高雄美濃的中正湖,是當地民眾食用的野菜之一,並與異葉石龍尾伴生在一起,爾後湖區的環境改變,在絕跡之前,由當地居民鍾先生將種源移至附近的水塘種植,並充當蔬菜販賣。」
幸好,當時有鍾華振將種源移至中正湖附近的自家水塘種植,避免了野蓮消失在美濃餐桌上的窘境。如今野蓮,不僅成為美濃客家名菜的代表,更是主要的農產品。據美濃區農會統計,美濃地區野蓮的栽植面積大約一百公頃,全台各傳統市場、超市販賣的野蓮,有多達九成以上,大多是來自美濃產地,每年創造的經濟價值多達三億元之多。
野蓮是浮葉性的水生植物,根莖固著在池塘底的泥土中,葉片由細長的葉柄支撐著,我們吃到的野蓮嫩莖,就是它的葉柄部位。因此照顧野蓮,從開始栽種時就不輕鬆,除了需要掌控土壤與沙的比例,再者需要配合野蓮的成長速度,加以適度的升水灌溉,水有多深葉柄就能長多長,以及不同時期的酌量施肥,如此才有平均一百三十公分長度的野蓮收成。
泡在水裡採收
這一天,一早來到美濃蔬菜產銷班第十八班班長李煥生種植野蓮的池塘,觀察著李煥生採收野蓮的日常。
已經種植野蓮二十多年的李煥生,一如往常,穿著青蛙裝雨衣,身手矯健地踏入水深及胸的池塘,這一天因為寒流的關係,水溫冰涼,還帶點冷凍。李煥生彎著身軀,一手往野蓮的底部連根拔起新鮮的野蓮嫩莖,這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一點都不簡單,「經驗不夠的,不僅青蛙裝浸水溼透,拔起時根都斷了,品質、價格就差了。」李煥生說。為採集完整的根部,還必須用腳踩輔助,讓泥土鬆軟,這樣才容易連根拔起。拔起的野蓮先放在一側,採收到一定的數量,再進行簡易的清洗。
採收後,李煥生將拔起的數十公斤野蓮,送到池塘附近的清洗池,交由李煥生的太太及女工們進行細部的清理與綑綁。這個有鐵皮屋頂遮蔭的清洗池,規模像是迷你版的游泳池,水深大約超過腰際,五、六位工作人員同時下水清理野蓮,她們一樣穿著青蛙裝雨衣,站立在水池中清洗野蓮,動作俐落,去除細根與葉子,清洗細莖上的汙泥,接著再像梳理長髮一樣,將野蓮捆好成串包裝。這些不輕鬆的工作,幾乎都由女力完成。
野蓮採收的每個關卡,幾乎仰賴大量勞力、人工,冬天必須忍受冰冷的水溫,夏天還得在酷曬的豔陽下工作,加上整天泡在水裡,常會引發皮膚感染、關節病痛等疾病,年輕一輩願意參與農事的少之又少,因此台灣農業缺工的問題,美濃野蓮產業首當其衝。
雖然野蓮產業面臨請不到工人的困境,野蓮卻是台灣農業中,少數不受到夏季颱風威脅的農產品。近年來,政府努力打造台灣成為健康無毒島,野蓮不怕大風大雨的特性,加上推動產銷履歷驗證,有朝一日,野蓮或可成為美濃最具代表性的農產品。
[Not a valid template]↑ 種植野蓮已經二十多年的李煥生,為了顧好品質,多年來維持一公頃的規模,不論晴雨,春夏秋冬四季,都得下水採收野蓮。
[Not a valid template]↑ 野蓮的植物學名字是「龍骨瓣莕菜」,屬於睡菜科莕菜屬。我們吃的野蓮即是水面下的細莖部位,長度可達一百三十公分以上。
[Not a valid template]↑ 從池塘裡採收的野蓮,得經過繁複的人工處理,因農業缺工問題嚴重,加上需要整天泡在水裡,野蓮的清洗與綑綁工作,目前多由吃苦耐勞的農村婦女或新住民負責。
[Not a valid template]↑ 葉子心形的野蓮,一片片緊密生長,開花時,可見上萬朵白花綻放,這是在台灣其他鄉鎮罕見的田野景觀。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