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人】苧麻 大安溪畔的織布機

撰文.攝影/陳應欽(經典雜誌特約撰述)

苗栗卓蘭,沿著大安溪一路往山裡走,清晨的陽光穿透雲層灑在緩緩流動的河面上,此刻甜根子草在兩邊的河灘地迎風招展,屬於北勢群的八個泰雅族部落散居在上中下游。

走進海拔高度六百五十公尺的象鼻部落,冬天的清晨格外寒冷,帶點凍的感覺,沿著部落小路往大安溪上游方向步行,野桐工坊就座落在距象鼻吊橋不遠處。二十年來,野桐工坊的主人尤瑪.達陸,致力推廣與保存泰雅族傳統的織布文化。

走進工坊,空無一人,只有鳥鳴與風聲,「我在苧麻田裡!」尤瑪老師呼喊著。循聲走去,植株高度一至二米,苧麻柔軟的身子隨風搖曳,尤瑪和她先生弗耐.瓦旦低蹲在田裡,「苧麻雖然不難照顧,但是田裡的雜草會不停的侵占苧麻的生長空間。」三兩天就得在田裡拔草的弗耐告訴我,雜草長得比苧麻還快,「幸好,苧麻的韌性與生命力超強。」弗耐一語道出苧麻的特性。

不起眼的苧麻有大用

苧麻的外觀從來都是綠綠的,沒有鮮豔的花朵,也不會結出像其他植物般豐碩的果實,因此大多數的時候,看到它都是互生排列的葉子主體。

在植物分類學上,苧麻是蕁麻科苧麻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中國大陸南方與西南省分,以及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乃至大洋洲最東邊的玻里尼西亞等地。而在中國大陸,早在周、秦的年代就已有先民取苧麻纖維織布製衣的紀錄,也因此苧麻(Ramie、Ramie grass)其中的一個英文稱呼是中國草China grass。在台灣,中低海拔、荒野以及路旁荒地都可見到它的蹤影。

由於苧麻莖天生空隙大,纖維很長、很有韌性,析出的纖維是棉質的三至五倍之多,吸水性特強又很好蒸發,容易散熱,所以古早以來就是人類的編織材料。涼爽、透氣、吸汗、抑菌,以及防腐防霉的特點,又有天然纖維之王的美名。不過從栽種、採收到析麻、撚線等,工序多達十道,全賴手工。

從泰雅族的傳統生活可以發現,泰雅族男女分工清楚,男子負責到山林打獵,女子負責織布,因此泰雅女子在十二至十四歲間開始學習織布,並在出嫁前必須學會完整的織布知識。而善於織布的婦女在族裡、部落具有重要的地位,並深受族人敬重。由於早期物資取得不便,衣物編織或染色完全取自大自然,不同部落織法與顏色紋路的搭配皆不盡相同,加上泛泰雅族群分布甚廣,因此泰雅服飾的色彩搭配、紋路、造型與結構多樣繽紛。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苧麻採集流程


[Not a valid template]↑ 大安溪河谷散布著泰雅族北勢群部落,圖中是攔引中游水利給鯉魚潭水庫調節的士林壩,及士林部落(舊名司令馬拉邦社)。
[Not a valid template]↑ 泰雅服飾以紅色為主,搭配米色黑色,以薯榔、薑黃等植物或黑泥染色,菱形圖案代表祖靈眼睛,每件織工繁複以經緯兩種線材交織,圖案與色彩配置是不同部落或家族的識別碼。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