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獨具】大鐵工時代 鐵匠曾文昌

撰文/陳世慧(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的嗓門不大,或者說,天生憨厚的個性也讓他大聲不起來,但因為他指出的問題總是一針見血,師傅們沒話說,也就只能乖乖照做了。

這個人叫曾文昌,同行叫他昌仔,客戶、設計師、建築師等,則尊稱他曾老闆。在流動率算高的鐵工界,他和他的鐵工廠是個異數,除了有人主動上門求職,也有人離開後又摸摸鼻子回來。

認真、細膩、龜毛,是所有認識曾文昌的人,一致的評價。是什麼原因,讓曾文昌從台灣頭到台灣尾,從屋主、設計師、營造商,乃至合作過的公部門,都對他的工作態度和品質豎起大拇指?對此,不太習慣別人當面稱讚的曾文昌,略帶靦腆地說:「其實,我只是個鐵工。只不過,我真的是個非常認真的鐵工。」

工種中的「細漢仔」

早年的鐵工,有點像室內設計這座舞台上,最不起眼的龍套角色,存在感超低,很多時候,他們的出現,都是等到工程的中段或尾聲,才會被素有「工種之王」之稱、以泥作或木作為首的師傅類包商,「喚來」裝個鐵門或鐵窗。泥作或木作師傅因為進場時間早、工作比重大、人數多,總是最早請到工程款,鐵工?多半是「大哥們」都領齊了,才會輪得到他們這些「細漢仔」。

曾文昌,就是在那樣的背景中,因為家裡不是一般的貧困,而是他念小學時就得代替媽媽出面跟人借錢的那種窮,所以當長輩介紹他到鐵工廠上班時,他別無選擇,只能先做再說。

所幸辛苦有代價,在打造了不知有多少間的鐵皮屋、裝設了不知道有多少道的鐵門後,肯做肯學的曾文昌,也扎扎實實地累積到成為一名優秀鐵工,必備的基本功夫。

可惜的是,七○年代前,台灣城鄉間還見得到漂亮的手工鐵花窗,卻在經濟起飛之後,反而逐漸被防盜性更佳、可大量複製的規格化鐵窗與鐵門所取代。在漫長的時間內,一名鐵工即使有一身的功夫,滿腔的抱負,也沒有專屬於他的舞台,可以大展拳腳。

乘著工業風起飛

不過,九○年代後,台灣設計界吹起的工業風,改變了這個趨勢。不少傳統鐵工廠紛紛嘗試鐵門、鐵窗、鐵皮屋等「三鐵」之外的鐵件製作;某種程度來說,為此已經默默準備了好久的曾文昌,終於迎來了生命中的東風。

因為陸續承接了幾件別人做不來,或是不敢做的案子,名聲漸漸傳了開來,許多設計師天馬行空的想法,都有賴他落實。

與曾文昌相識超過十年的設計師林殷右說,「我最佩服曾文昌的是,當有些設計不是那麼常見時,他的反應從不會是:『唉,這個不切實際,沒辦法做啦!』而是埋頭思索,要用什麼樣的工法,才能夠一一克服。做為傳統鐵匠,他根本不是在做工,而是把每一次的案件,都當作自己的創作在處理,我們有些設計師,因此私底下都叫他為『鐵神』!」

但如果說工業風是讓曾文昌走出傳統領域,探索新世界的契機,無邊無際的網路,就是一雙翅膀,幫助他迎風展翅,翱翔天際。

「傳統鐵工廠的案源,大部分是來自過路客,小部分倚靠設計師提供,但網路打開了一扇大門,讓我們可以直接面對市場。」曾文昌說,只是比較起鐵皮屋和鐵窗,如果計較品質,裝潢、家具的利潤不見得更多,花費的心血倒是不少。許多人因此選擇回頭做鐵皮屋,但曾文昌,卻還是有所堅持。

迎向大鐵工時代

事實上,「我鐵工,我驕傲」,正是深藏在曾文昌心裡,數十年來不斷追求的目標。「我的想法是,鐵工讓人瞧不起太久,其實不管各行各業,只要夠努力、專業,不是都該受到應有的尊敬嗎?」長年被視為粗工、被社會看低的陰影,原來才是激勵曾文昌不斷精益求精的力量,也因此,繼為缺乏年輕人投入的鐵工這一行,挖掘並培養更多人才外,近年,他更把部落格和臉書上的圖文集結成書,晉身為作家之列,並號召全台各地鐵工,共同成立了一個名為「大鐵工時代」的網站!

迄今,累積有兩千八百多位鐵工參與的網站,已堂堂邁向第二年了。在時代的浪潮與個人的努力下,一群傳統鐵工,正一步一腳印,邁向屬於他們的大時代!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年輕師傅們在曾文昌指導下,完成鯨魚造型候車亭的雛形。
[Not a valid template]↑ 焊接是鐵匠的基本功,也是一個局部迅速加熱和冷卻的過程。好的鐵匠,能夠精確掌握焊接的溫度與時間,讓完成的鐵件僅存極少或根本沒有焊疤。
[Not a valid template]↑ 新竹寶山洪家的客廳,因為這座兩旁夾有書架與樓梯的溜滑梯,顯得妙趣橫生。台灣的室內設計吹起工業風後,鋼鐵類素材的運用,又比過去更多元。
[Not a valid template]↑ 繽紛的板橋新埔國小大門,常吸引鄰近居民拍照打卡。從私人的鐵門、鐵窗,到公共空間的鐵件製作,曾文昌為自己與同行,打造了一個全新的鐵工時代。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