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潘美玲(經典雜誌文稿召集人)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台灣本土的森林覆蓋率超過六成,總面積二百一十九萬公頃,今日每年卻自外進口六百萬立方公尺的木材,木材自給率不到1%。曾經的森林大國是如何變成「無木」之島的?
屏科大木設系教授黃俊傑告訴我,一九七三年當他進入公東高工就讀時,手邊接觸的都是台灣木材,八○年代開始,出現從南洋進口的木材,九○年代之後,身邊已盡是各種北美材、南美材。實際造訪國內幾間木工教室發現,今天想要「愛用國貨」,在台灣買到自家生產的木材進行創作,竟是一件有相當難度的事,此外,剖工與乾燥也出現嚴重的技術斷層。
「國產材難以取得,量太少,供應不穩定,材質也不見得適合。」是目前一般使用者的評價。木趣設計工作室的夫妻檔設計師沈士傑、符麗娟表示,「目前工作室大多採購歐洲山毛櫸作為創作木料,因為木材硬度較高,適合高速的機械車床加工,而且價位處於中間偏低,相較之下,台灣杉及柳杉的材質偏軟,運用受限。」沈士傑補充道:「相對於歐美材(例如南方松)的尺寸規格清楚、價格透明,國產材的報價卻混沌不明,很多人用都不敢用。」
不動山林vs.適度管理
台灣自一九九一年開始全面禁伐天然林,僅允許人造林地上的伐採,《台灣森林經營管理方案》中並嚴格規定,一年的伐木量上限不得超過二十萬立方公尺,然而今日一年的實際伐採量僅三至六萬立方公尺,相對於國內一年六百萬立方公尺的需求量,根本是杯水車薪。(詳見《經典》二四九期〈重啟台灣國產材〉)
九○年代風起雲湧的環保運動,試圖扭轉前人戕害山林的歷史罪愆,然而過度恐懼「因利害林」,也讓今日人造林地的經營面臨了兩大困境:一,不敢碰林木。二,木在林中出不來。
過去的國產材多為扁柏、紅檜、肖楠等貴重木,一旦推出,秒被搶破頭,但今日一般人不僅對國產材認識不深,更汙名化所有的砍樹行為,而當許多人抱怨「國產材嘸路用啦!」量少、價昂、供貨不穩定、品質不佳諸多缺點,為什麼我們還要支持使用?
健康營林的重要性
去年來到台灣參訪的日本龍谷大學教授北川秀樹,對於台灣的木材自給率僅1%感到驚訝。他表示,「以日本為例,在一九五五年時木材自給率曾高達94.5%,但隨著因石油輸入的燃料革命以及廉價的外國木材而導致價格下降,日本林業出現停滯不前的情形,在二○○○年時自給率曾降至18.2%。目前透過努力,已經恢復到30%以上的自給率。」
他強調,「森林是透過光合作用以吸收二氧化碳而生長的,而乾燥的木材有一半的重量是由碳所構成。在確保資源永續的前提下,將木材作為建材或家具,有減緩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的功能。即便最終不再使用而必須丟棄,相較於使用石化燃料的情形,木材也絕對是更為環保的選擇。」
「禁伐原始林,經營人工林」,已是世界公認的森林保育趨勢。根據學者研究調查,健康的人工林,吸碳率將是一般森林的六倍,林材的良率亦然。曾經,我們戒慎恐懼地保護著台灣珍貴的森林,今日,如何健康營林、自給自足,則考驗著我們取用山林的智慧。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樹木是最佳的碳貯存庫,今日則多見伐採後的林材,因為運輸成本過高,堆置在空地上,乏人問津。
[Not a valid template]↑ 「未來木」是日本林業經營的專有名詞, 意為留給子孫的木頭。在林地裡挑選生長勢優秀的樹種,有計畫地經營撫育疏伐,長成圓滿通直、徑距粗壯的老樹再予以收成。眼前粗壯的台灣杉為一九三八年日人所種植的未來木,與後方一九七二年林務局植下的人工林,可看出明顯對比。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