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芛薇(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從滿街垃圾到垃圾不落地
不能隨意棄置垃圾是現代公民的常識,但其實在一九八○、九○年代初,垃圾曾經滿布大街小巷。
二十多年前,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及居住人數增長,台北市垃圾量劇增,街頭堆積垃圾,不利於首都市容,於是率先推動垃圾不落地與資源回收,二○○○年全面隨袋徵收垃圾費,幾年後更開始免費收廚餘。二十年後,當垃圾車音樂響起,一戶戶人家將垃圾丟入垃圾車,成為台灣人熟悉的日常。這一切的有序,來自多年來各環保局與清潔隊努力在方便居民丟垃圾與整體環境清潔、垃圾減量三者間取得平衡。
隨袋徵收「丟得多、須付得更多」的設計,促使居民積極分類,甚至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讓北市清運垃圾成功減量三分之二。新北市十年後跟進,減量效果同樣顯著。然而台北市相對成熟的垃圾處理,奠基於人口高度密集及資源、人力豐富等多重條件之上,不見得能完全套用至台灣其他地區。
「燒不了」的垃圾危機
站在近十層樓高的高聳垃圾山前,上千萬包的垃圾混雜成巨大的垃圾團,鮮豔的垃圾袋也早已被日晒雨淋成黯淡的顏色。這裡是南投縣草屯鎮的垃圾轉運站,目前堆置了鎮上近三年的垃圾。
台灣的清運垃圾中有高達95%的垃圾被分送至二十四座焚化廠焚燒。不同於許多縣市的垃圾「直送」焚化爐燃燒,沒有焚化爐的南投縣須先將清運垃圾暫置在各鄉鎮的垃圾轉運站,再送至其他縣市焚燒。最近幾年,隨著許多縣市焚化爐核可的代燒量下降,南投縣每日兩百五十噸的垃圾量,僅有一百到一百五十噸能順利外運,每日至少一百噸的垃圾堆置在南投縣內。
垃圾堆置的問題同樣也出現在雲林縣、新竹縣、離島等沒有啟用焚化爐或沒有焚化爐的縣市,且隨著這批已運轉一、二十年的焚化爐日趨老舊,焚燒量下降,若垃圾量未跟著下降,難保未來相似狀況不會發生在其他有焚化爐的縣市。「我們已經從三百三十噸降到兩百五十噸,也從各方面努力垃圾減量,但環保署要求我們再降到兩百三十噸,真的很難。」南投縣環保局廢管科科長吳佩娟無奈地說。如何減量?讓雙北垃圾有效減量的隨袋徵收政策備受討論。
全國垃圾隨袋徵收可行嗎?
當年台北推行強制性的隨袋徵收政策時,曾發生許多民眾將垃圾亂丟至不收費的行政區,或是偽袋猖獗,然而二十年後,垃圾有效減量三分之二,利大於弊。
除了雙北及台中市石岡區三個地區採用隨袋徵收,其他縣市仍是實行多年的「隨水費徵收垃圾處理費」制度,亦即水用得多的人須繳交更多垃圾處理費,然而水與垃圾的用量並無關聯,缺乏垃圾減量誘因。
隨袋徵收有如垃圾減量的「萬靈丹」,曾讓環保署想大幅推廣。然而三年多過去,全台灣的隨袋徵收仍僅限於原先的三個地區,垃圾問題仍然困擾著許多縣市。不敢大力推動隨袋徵收,其一是怕環境反而變得更加髒亂,「南投縣幅員廣大,我們擔心若強制執行隨袋徵收,縣民會不會為了省專用垃圾袋費,將垃圾丟至像是山谷、人煙罕至的地方。」吳佩娟的擔心其來有自。
另一原因是怕得罪「選票」,但更實際原因是政府徵收的垃圾處理費將大幅減少,因為為了普及專用垃圾袋,必須壓低專用袋售價,無法實際反映處理費。台北市隨水費徵收時按設籍人口數收費,有十三億收入,隨袋徵收後則降到三、四億,財政大幅縮減,讓許多地方政府卻步。另外,「製作袋子、經銷及縣府的行政人力都需要預算,而且這些成本會一直存在。」金門縣環保局官員解釋,這也透露出地方政府財政上的力有未逮之處。要順利推動隨袋徵收,須突破許多限制,也是目前未能順利推展至全國的原因。
人口比台灣多,國土也比台灣大,照理更難施行垃圾費隨袋徵收的韓國,卻早在一九九五年即全國推行,容易被隨意棄置垃圾的非都會地區則採公用垃圾子車,按戶計費,全國垃圾減量近四成。不僅首都首爾的焚化爐無須再新設,同時使回收產業蓬勃發展。除了韓國的成功經驗,垃圾費隨袋徵收之所以能成為萬靈丹,在於能有效減量。這些是否其實都反應在台灣高回收率的亮眼成績下,仍有許多垃圾減量空間呢?
垃圾清運、處理政策因地制宜,不僅各個國家不同,台灣每個地區也不同。然而環境清潔、垃圾減量,其實都奠基於犧牲民眾的一點便利之上,我們願意不方便一點嗎?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又願意經歷改革陣痛期,在垃圾減量之路上更加大步邁進嗎?在丟垃圾與倒垃圾之間,我們還可以有更多的想像與作為。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丹麥社區回收中心】
丹麥由政府設立的REFA公司設立數十年來,已在全國社區設立九個垃圾回收中心。回收中心分成數十個區域,鐵、紙、玻璃、電子螢幕等各式回收物與廢棄物分門別類,甚至還回收土壤、碎石、木材等,可按照動線丟垃圾與回收物。
[Not a valid template]↑ 點圖放大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廚餘混入垃圾焚燒的隱憂】
台灣天氣炎熱、潮溼,廚餘易孳生蚊蟲與散發異味,相對回收物及一般垃圾,是更加頭痛的有機廢棄物,倒垃圾時則因為方便常將可回收的廚餘一併倒入垃圾。台灣自二○○三年起全力回收廚餘,現今廚餘回收量約在10%以下,然而官方抽樣數據卻顯示焚化廠焚燒垃圾中,有約兩成到四成的廚餘量。
廚餘混雜在垃圾中焚燒,會產生什麼問題呢?長期關注垃圾議題的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謝和霖表示,焚燒垃圾中含廚餘,將增加垃圾量,且燃燒未經脫水的廚餘也將降低焚化爐效能。另外,日本更有研究指出,廚餘因含鹽(氯化鈉),若送入焚化爐,並與有機物作用,燃燒過程會產生如同焚燒PVC(聚氯乙烯,一種泛用塑膠)的戴奧辛。
台北市環保局廢管科科長李旻壕說明,此抽樣數據是以重量來計,且廚餘含高比例水分,具分類難度。台北市北投焚化廠副廠長陳正守則說,有不少廚餘是混雜在衛生紙與竹筷子的多元垃圾之中,實務上來說,不太可能要求民眾再更進一步的分類,然而若民眾倒垃圾與廚餘前可以瀝乾水分,將會有效降低氯含量。
儘管垃圾中能再回收的廚餘量有限,然而如何讓民眾更加落實分類,讓可回收的廚餘不再混在垃圾之中,仍是下一階段垃圾減量的關鍵。除此之外,大量的廚餘其實也考驗著各縣市的處理能力。台北市北投焚化廠有一套實驗型的廚餘蒸煮設備,廚餘經高溫殺菌與四十五天發酵堆肥後,可轉作肥料由民眾取用施肥。人人避之的廚餘轉變為好處多多的肥料,何樂而不為?然而陳正守說明,「這個設備製作的廚餘質量好,但處理成本高,台北市一天約一百六十噸廚餘,我們只能小量處理二.四噸。」更多廚餘是委由民間業者處理。
相較許多鄉鎮不收廚餘,或將廚餘委由民間堆肥廠處理,南投縣竹山鎮將散發臭味的廚餘化作美麗花朵的培養土。竹山新興建的一座溫室,種了上萬株花朵,供小鎮及鎮民環境綠化使用,而培養土就是來自清潔隊每日清運的廚餘。清潔隊長何曉龍表示,「若設備與人力足夠的話,我們每年回收的廚餘約可轉成兩千六百四十噸的有機土,可以種植一千一百萬株花朵。」竹山收廚餘十七年來,成績顯著,現在每天可回收七噸廚餘,是人口相近鄉鎮的兩、三倍之多。除了家戶,也會發給商家廚餘桶,鼓勵回收。堆肥系統發展成熟,竹山甚至一度還想收其他鄉鎮的廚餘,增加到每日三十噸的處理量,然而因為未爭取到中央經費而暫緩。
儘管台北垃圾清運模式已相對成熟,資源回收分類及垃圾減量,也都具一定成效,台北市環保局環境清潔管理科科長黃寬助仍表示,「現在廚餘量還是很大,是台北市目前要積極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們推廣多加惜食,希望能從源頭減量。」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員孫瑋孜另外指出,現今的廚餘回收率實在過低,並且由清潔隊清運廚餘將增加碳足跡,建議可推動在地堆肥,「讓廚餘回歸土地,是最好的方式。」如新北市新店區的湯泉社區或彰化縣埔鹽鄉的大有社區,都是成功實行的案例。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台灣曾進口外星寶寶資源回收桶,但成效不彰,反造成清運困擾。(攝影/沈嘉晉)
[Not a valid template]↑ 相較許多縣市的垃圾「直送」焚化爐,雲林縣古坑鄉垃圾轉運站堆置了上千噸垃圾,垃圾山更是與周圍青山成明顯對比。
[Not a valid template]↑ 為避免資收物被當成垃圾焚燒,台北北投焚化廠員工隨機抽檢,做最後把關。
[Not a valid template]↑ 便利超商外爆滿的垃圾桶明顯可見許多垃圾未確實分類。
[Not a valid template]↑ 寒風中,南投縣竹山鎮垃圾轉運站的清潔隊員頭戴小傘,踩在滿滿的垃圾堆裡,努力從中翻出可回收物。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