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函】260

 

愛木的初衷

閱讀第二五九期〈愛木者言〉,提到許多木製家具的故事,因本身也是愛木者,此報導使我想起多年前的一則新聞:「木家具也可以是『種』出來的」。

報導中提及英國的家具設計師蒙羅(Gavin Munro)以「種植」來生產木椅、燈罩和木眼鏡框。其中尤以木椅特別受到矚目,在種子發芽前就設好框架使木頭長出來就成了一體成型的椅子,耗時五年,一張要價台幣十多萬元。

這是園藝與木工的結合,因為樹長出來要維護、除蟲、去枝葉、防長歪,最後到木工打磨的階段等等。設計師表示,柳樹的種子天生就是做椅子的料,橡木可能須等待九年。

台灣的樹種那麼多,如文中黃世杰所說,台灣的木材是「世界的櫥窗」,那麼選種子種傢俱的技術應該也是值得學習的。

然而,這是以時間換取金錢的,僅限於短期生長的木材。若要上好如檜木等木料,豈不如文中翁豪杉說的,一等就要五十年。因此,護林和木工技藝傳承兩者依然是很重要的!

實木家具該是個細水長流的市場,從取材到工法以至於買賣雙方,都是一個循環,希望善的循環可以維持,有創新也不忘愛木的初衷,以一個消費者的角度,能做到的就是愛物惜物了!
(台北.劉怡)

瘟疫之前,不分窮富

今年一月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從中國向外延燒至全球,至今仍未停歇。同時,我看到〈獅子山〉專題中「伊波拉浩劫」,文中提及當地人們因為無知,對於任何肢體接觸都感到恐懼,甚至排斥醫療人員,人與人相處已經無法自然,始終潛藏著「會不會被傳染」的擔憂。

我十分感恩能夠生在台灣,在疫情蔓延之際,台灣以二○○三年SARS為鑑,進行一連串防疫行動,政府、醫護研究人員等各司其職,不單單讓台灣成為全世界第四個分離出病毒株的國家,二月初也有痊癒出院的好消息。誠摯祝福疫情獲得控制,全世界人們健康平安恢復正常生活。
(台中.陳昇和)

返回心靈故鄉

二五九期的【經典書摘】介紹《回家》一書,寫的是海外慈濟新委員到台灣授證的故事。這些人很多在培訓前從來沒有見過證嚴法師本人,卻願意透過一個善念、一份認同,就開始培訓、做慈濟,為了授證,再積攢大半儲蓄飛來台灣。

在台灣的我覺得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做善事可以捐錢、不然跟年輕人去淨灘就好,為什麼要培訓、授證,甚至要飛到海的另一邊呢?看完他們的故事,我發現不管是黑髮黑眼,還是金髮碧眼,他們只是要「回家」,或許是回來充電,或許是回來一瞻證嚴法師,或許就是為了返回心靈深處那溫暖心脾的地方。

不管如何,這是怎麼神奇的發生,但能有這麼多純善的人們在世界各地努力做善事,為這世界陰暗角落點起一點一點的光芒,讓善的力量持續循環,那就是最美好的事了。
(宜蘭.吳秀菊)

廢棄物再生

這幾個月接連看了幾篇【減法時代】系列專題,對於「回收」、「分類」、「垃圾」等等感到怵目驚心,原來所謂的回收分類對於這個環境的幫助是杯水車薪,但還是不得不做。看著文章標題寫著「減法時代」,開始思考需要、想要、必要究竟有沒有釐清;而不是每年大掃除就要來一次所謂的斷捨離,結果還是持續地浪費;物資是否可以透過清洗、整理而重複使用,廢棄物還能不能再生產生價值,這一切都在我每次想買東西時會一一湧現,然後就能盡量克制自己不買了。經過幾次克制之後,就發現省下了不少錢,也是個意外之喜。
(新竹.林婷筠)

從多元角度觀察

〈廢棄物重生記〉文中,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葉欣誠提到:「解決環境問題,不能只靠環保手段,也要從經濟、社會角度,因為三者是一起運作的。」為何會令我印象深刻,是因為一直以來我們受到的教育或是環保團體的提醒,再再讓我們明白「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相對地卻也忽視了「經濟」及「社會」的力量。希望以後我能學習從多元角度來觀察,而不只是片面資訊,如此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事物。
(新北.余寬德)

轉難為易

多次在電視上看到介紹緬甸的節目,特別是仰光,佛教觀光,粗陋鄉野,騎在路上的摩托車後頭是塵土飛揚,自是有一種鄉土美感,卻不似《經典》二五九期〈和平之難〉的一文中是個戰亂頻仍的地方,人命如螻蟻,全然與佛教的平靜背道而馳。和平真的難嗎?我想,在既得利益者與爭取平權者之間,是否有足夠的空間存在對談,才是轉難為易的關鍵吧!
(彰化.張佩珍)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