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曾多聞(經典雜誌特約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我旅居美國已經十六年了,但直到最近,我才真正親身體驗到美國社區的雞婆精神。在過去的農業時代,每個孩子都是在整個村落共同照顧下長大;隨著工商時代來臨,人們有「村落已經消失」的錯覺,但村落從未消失,只是變了樣貌,就是現今的「社區」。
企業作為村落共養的可能
美國立國兩百餘年來,社區一直都在,從過去的教會、農莊,到當代的非政府組織,甚至私人企業。是的,美國的私人企業,在現今工商社會扮演起「同村共養」中「村」的角色。
例如,總部位於舊金山的戶外用品零售公司巴塔哥尼亞,三十六年前就在公司裡設立托育中心。中心有合格的幼教師,員工隨時可以哺乳,在托育中心跟孩子共進午餐;學齡孩子放學後,有公司專用的巴士接他們回父母公司裡的安親班。
養育子女,不只是家長的責任,也是家長的雇主的責任,或者說,整個社會的責任。在美國,多數人在聽到孩子的哭叫時,就算不確定發生了什麼事,也會立刻通報相關單位,警方也會迅速處理,因為社區裡如果傳出孩子尖銳的哭聲,若非意外,便是虐童。虐童的父母並非可惡的父母,卻是最需要社區援助的一群父母。
社區支援家庭
研究顯示,低學歷、低收入的家長最常採用體罰,而低社經地位的家長,因體罰導致教養失控,並演變為家暴虐童的比率也最高。無家可歸的兒童死亡很少有人注意,很多時候當局甚至無法確定他們的身分,在警局記錄上成為無名寶寶;少數案例會引起關注,但大眾往往受憤怒情緒影響,聚焦於孩子的可憐,並咒罵父母的失職。但「這些父母實在需要關懷,卻得不到幫助,往往正是悲劇的根本成因。」
政府當局可能難以接觸到這些暗角眾生,但其實只要一點點社區的力量,就可以接住這些脆弱的家庭,防止悲劇發生。
美國政府安頓無家可歸人士的程序是:給你一個暫時的住房、評估確定你沒有吸毒或其他成癮問題,再移到另一個暫時的住房、評估確定你沒有精神上的問題,再移到另一個暫時住房、評估確定你沒有慢性病⋯⋯,過程長達數月甚至數年,非常痛苦,孩子也要一次次面對適應上的困難。
二〇一一年,小城巴沙迪那決定採用自己的做法:所有帶著未成年子女的無家可歸人士,都先設法配給永久住房,然後再去解決精神疾病、慢性疾病、藥物濫用等問題。該計畫被稱為「住房第一」計畫,布羅德巴德說:「我們主動去接觸無家可歸的家庭,不是被動等待通報。」
媽媽社區來相助
社區的力量,不只展現在重大議題上,更發生在人們身邊,連小學生都能參與。比方說,迪爾瑪聯合學區的一個地方媽媽社團「每一代媽媽」,在每年五月的最後一個週一,舉行學校用品的募集活動。媽媽們指導孩子們把全新與稍微使用過的文具用品分開,檢查每一支彩色筆或麥克筆是不是還能用,把鉛筆削尖,然後分門別類放好。捐贈的書籍與玩具也要一一檢查,確定狀態良好可用。
我問一個六、七歲大的孩子:「媽媽有告訴你今天為什麼來這裡嗎?」他說:「我知道啊,有些小朋友家裡沒有錢買上學要用的東西,開學的時候,大家都背著新的書包,帶著新的鉛筆盒,裡面裝著新的鉛筆,但是他們連書包都沒有!媽媽說我們要幫助他們。」
從社區式微到重建村落
「當家長覺得孤單,每個人都是輸家。當家長孤立無援,受苦的就是孩子。」愈來愈多非營利組織體認到社區的價值,在美國各地尋找並培養社區領袖,「重建村落」以實現促進婦幼福利的目標。
例如,健康第一基金會在全美各地尋找關注婦幼人權、有影響力的社區人士,培養他們成為社區領袖,並提供資金協助推動孕哺平權的項目。喬治亞州的喬治‧衛斯理‧布格就是基金會培養的社區領袖。二〇一四年他在家鄉成立了一個新手爸爸支援團體,培養爸爸們成為育兒路上的神隊友:「我們的目標是給爸爸們適當的支持,並幫助他們熟悉社區裡有哪些新手父母可以使用的資源。」
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的社工及哺乳諮商師凱拉‧衛弗勞利,本身是一位單親媽媽,因為自己的育兒經驗,她熟悉了所有新手媽媽能得到的資源,現在她自己也成為社區裡媽媽們的資源。「我從來就不是自己一個人。沒有一個媽媽可以自己一個人養小孩,也不應該自己一個人養小孩。孩子是大家的,我們需要同村協力。」
~以上為全文節錄,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在美國喬治亞州迪凱特市的家庭理髮店裡,布格(左一)在此設置小型圖書站,大人剪髮時,小孩可在旁閱讀,或親子共讀。此處也是社區居民連絡感情的中心。
[Not a valid template]↑ 美國戶外用品零售公司巴塔哥尼亞支持職場父母兼顧工作與育兒,鼓勵職員將學齡前兒童帶到工作職場,就近照顧子女,讓父母在工作時更為放心。 (圖片/巴塔哥尼亞公司)
[Not a valid template]↑ 這些整理中的童書將寄送到貧困學區的貝賽德小學。每年五月的最後一個週一,是美國加州迪爾瑪聯合學區的「每一代媽媽」社團的重要活動。
[Not a valid template]↑ 健康第一基金會其中一位社區領袖凱拉.弗勞利(左),正在訪視剛生下小嬰兒的低收入媽媽(右),指導她親自授乳的技巧。
[Not a valid template]↑ 接受基金會援助的拉丁裔移民家庭。許多母親在接受幫助後,成為助人者,共創協力育兒的社會村落 。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