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之域】 閱讀願景 圖書館進化論

撰文/吳佳珍(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5.2本,根據文化部的統計,台灣民眾去年一整年平均僅閱讀5.2本紙本書,遠低於美國的12本、韓國9.1本、日本8.3本,這個數據大家想必早就見怪不怪。但以下這個數據你可能不相信,它卻是真的:國家圖書館的統計,去年全國民眾進入各地公共圖書館超過9,198萬人次,較前一年成長6.7%;借閱人次2,167萬,成長5.7%;每人平均借閱冊數達3.3冊,增加0.1冊。這些數字雖然還有成長空間,但仍展現了台灣公共圖書館這些年來努力推動的成果。

為了讓民眾親近書本、也喚醒大家對於閱讀及學習的渴望,不管是圖書館、學校還是民間團體,近年無不極力改變現況,圖書館已不再只是借還書或K書的場所、閱讀也不只是呆坐在位置上,而是以「有機體」的姿態不斷演進。

空間改造,吸引民眾走進來

如果你已經很久沒去圖書館,或許你會懷疑:「圖書館能有什麼變化?」讓我們先看看新北市立圖書館板橋江子翠分館。

走進這棟有著復古紅磚外牆的三層樓建築,六米挑高加上巨型梁柱,視野寬闊、也更顯壯觀;天光恣意地從半圓拱窗透進來,再抬頭一看,沒有令人感到壓迫的輕鋼架天花板,而是網狀的黑色鐵架以及仿效舊倉庫屋脊的椼架燈具基座。在這樣充滿英式學院風的自習區看書,人彷彿都變聰明了!

曾在此任職八年的新北市圖總館祕書陳文增表示,二○一七年翻修完畢後,到館人次增加了20%,顯示空間改造對於吸引民眾上門確實有幫助。「以前比較擠,現在舒服多了,也愈來愈多人來!」在江子翠住了四十年的長年讀者兼圖書館志工顏燕玉笑著說。

場景轉到一年前由私人捐贈興建的台中市立圖書館李科永紀念圖書分館:三十七歲的全職媽媽蔡珮琪推著嬰兒車、帶著三歲女兒走進來;小女生先是指著窗外說:「媽媽我們去公園玩!」,後來反而跑去挑了幾本繪本,坐在木地板上開始閱讀。

「一樓就是兒童區,不用再上樓很方便;而且小孩在這很自在,就算聲音稍大也不會干擾到其他看書的大人。」蔡珮琪說,她是看到媽媽社團推薦,才發現這個好地方。

座落於公園旁的李科永紀念圖書分館,透過局部挑空及大面積開窗的借景方式,讓綠意及陽光延伸入內;並改變過去圖書館慣用的白熾燈光,佐以溫暖的燈光配置,不僅平日親子使用者多,假日更常見到扶老攜幼的景象,造訪人次是平日的兩倍。

不管是板橋江子翠分館、還是李科永紀念圖書分館,這些圖書館的變化絕非平白而來。比起全新建造的李科永紀念圖書分館能從無到有進行整體規畫,背負三十六年歷史的板橋江子翠分館(原新北市圖總館),其改造就得思考該如何去無存菁,並在有限空間之下做出最有效的運用。

這個分館是出自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台北市立美術館的設計者高而潘之手,具有見證台灣現代主義建築的意義,只不過早期基於實用考量,讓多餘裝潢遮蓋了原本的特色。也因此,改造時拆除了輕鋼架天花板、窗簾盒及室內隔間等,並且重新規畫動線及光源,還它原本古典樣貌,更增添了時尚的輕工業風。

圖書館除了美感之外,也要兼顧機能。陳文增就指出改造時的三大重點:角色定位、分齡分眾、通用設計。

以板橋江子翠分館為例,首先,既是「分館」,而非自修用的「閱覽室」,就得擔負起所在地區的藏書量;其次,不同使用需求最好分屬不同空間,所以三樓是「無聲」的自習區,二樓則同為「有聲」的兒童閱覽區及閱報區,各踞一方。通用設計則是打造「平順易通達」的空間,像是書架間距110至120公分,便利輪椅、嬰兒車通行;或是出入口轉角預留55公分以上淨空空間,讓動線更流暢。

傳統圖書館的翻修改造、現代圖書館的風格塑造,都讓圖書館一掃過去慘白、單調的氛圍;有了全新生命後,能吸引更多民眾進入,也能提升地方活力。「把這當景點、為了享受舒服空間而來,也很好。先邀請大家進來,才有可能讓大家親近閱讀。」台中市圖李科永紀念圖書分館主任卓淑玲表示。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是全台唯一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公共圖書館,館內設有「世界之窗悅讀角」,打造日式禪風等充滿異國風的閱讀空間。
[Not a valid template]↑ 友善環境是近年圖書館建築的趨勢之一。高雄市那瑪夏區民權國小圖書館,獲得台灣綠建築最高等級「鑽石級綠建築」認證。(攝影/劉子正)
[Not a valid template]↑ 台中市圖新社分館行動圖書車主要巡迴新社、太平、和平區的偏鄉小學及醫院,九成都是山路。
[Not a valid template]↑ 新北市圖行動書車近來增加停靠市區的火車站、捷運站等交通據點,方便通勤民眾借還書,讓閱讀走入生活。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