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紫翎(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黃世澤(經典雜誌主筆)
猶記得二○一五年前後,我參加了一場馬拉松比賽,賽事舉辦在景色優美的台中后里台地上,遠方是赭紅色的火炎山,大安溪彎流而下,跑著跑著,汗水肆意流竄。經過補水站準備取水解渴之際,卻驚覺到上千個塑膠水杯與擦汗海綿排列在桌子上。我估算:路跑人數將近五千人,大約每三到五公里設置一處補水站,二十一公里供應了大約各兩萬多個水杯與海綿,數量驚人。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曾在二○一七年做過推估,台灣每年平均約有一千場上下的路跑賽事,至少使用四百萬個免洗杯,若相疊起來,將是三百九十四座101大樓。區區一場馬拉松賽事就衍生數以萬計無法分解的廢棄物,更何況因人類而產生的廢棄物遠遠不止這些呢?如何減少塑膠用品,避免生態與人體的傷害,不管是賽事活動,或是日常生活,已經是台灣社會乃至全世界都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
台灣禁塑政策其實源自二○○二年七月,但根據經濟部統計處數據,儘管台灣禁塑政策已實行十七年,整體塑膠袋內銷量(含間接外銷)不減反增,從減塑第一年的十四萬六千四百八十五公噸,增加到今年的十六萬七千六百三十五公噸,塑膠餐具、容器的內銷金額也沒有明顯減少,甚至增加。環保署估計,從二○○二年到二○一八年間,台灣人每人每年要用掉七百八十個塑膠袋,平均一天超過兩個。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長賴瑩瑩表示,隨著民眾消費習慣改變,網路購物包材的使用量也快速成長。
減塑政策分階段推動,去年除了縮小免費塑膠袋的供給範圍,更對吸管、飲料杯、免洗餐具等一次性塑膠餐具訂出減量時程表,今年七月則進一步禁止公部門、公私立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等八千家業者提供內用消費者塑膠吸管。
結合環保與方便的好生意?
縱使台灣近年來環境意識提升,但因為便利性與消費者至上的思維揮之不去,仍是過度使用塑膠用品,人類生活中充斥著許多拋棄式的餐具、瓶裝水、水杯等,「減」塑的速度也總是跟不上「增」的速度。難道,這些拋棄是必要之惡,想擁有生活便利性就必得使用一次性餐具嗎?
提供「環保餐具租賃服務」的青瓢創辦人之一林志龍有相似的擔憂。愛喝手搖飲的他深深有感於飲料杯壽命的短暫,在一場聯合國會議上,他認識了提供環保杯租借的法國環保杯企業Ecocup,以及德、日、港的餐具租賃平台,成了後續創立青瓢的契機。
二○一六年創辦的青瓢目前已經為音樂祭、主題市集、學校園遊會、路跑、會議等活動提供餐具或飲料杯租借。願意使用租借餐具的活動主辦廠商可以事先至青瓢網站預訂,活動當天,消費者付押金(餐具約一百元、飲料杯五十元)租用,用完餐歸還後,即可退回押金。
關於租借客群,林志龍觀察:「年齡群集中在二十五到三十五歲之間,比較願意支持環保理念,其他消費群容易產生消費者至上的心態,認為花錢租借不方便,甚至對餐具有不衛生的聯想。」「換個角度想,在餐廳裡用瓷器、不銹鋼餐具,也是重複使用,維護衛生不是大問題。」為了確保衛生與安全,青瓢會將回收的杯盤送到專業合格的餐具清洗場。
租借餐具並非創新之舉,在德國各地的聖誕市集就有租借紅酒杯的傳統,每年十月的德國啤酒節,也有啤酒杯的租借服務。近年德國也出現了把這項傳統當作一門生意的咖啡杯租借平台──RECUP(押金環保杯)。
二○一六年成立於慕尼黑的RECUP,目前已擴展到全國,有一千多家咖啡館參與,大幅提升租還的方便性。住在法蘭克福的消費者一早出門,便可以用一歐元(約三十四元新台幣)為押金,租用以回收塑膠做成的RECUP,購買外帶咖啡,搭火車到科隆工作,一個小時後,歸還杯子給科隆當地的合作店家,並取回押金。
這樣的運作模式類似台北的微笑單車(Ubike),消費者可以甲地租借、乙地歸還。RECUP會被送到專業洗滌場,清潔後歸還店家並重複使用,目前有超過三十五萬個杯子流通全國。法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也有類似的作法。大街小巷都有手搖飲店的台灣,更是一個絕佳的環保杯租借實踐場域。發跡於台南正興街的「好盒器」,讓顧客可於正興街的任一間店家或二十四小時據點借用與歸還杯子,而且顧客不須繳付押金。目前光是正興街,已經累積減少使用四萬八千個外帶免洗杯,範圍也擴展到嘉義、新竹、桃園、台北等六十家飲料店。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台灣企業青瓢則與各活動主辦單位合作,將循環使用物品擴及杯子、餐具。(攝影/王容慧)
[Not a valid template]↑ 台北寧夏夜市減塑多年,攤商捨棄使用免洗餐具,轉而裝設洗碗槽,重複使用餐具。
[Not a valid template]↑ 天母士東市場則有「押金環保袋」租借機。
[Not a valid template]↑ 藝術家楊芳宜以廢塑膠袋創作,期待眾人正視其衍生的生態浩劫。改變生活習慣才能落實減塑。(攝影/劉子正)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