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地圖】勘地劃界 空間決策的場域

▲ 圖片/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撰文/楊森豪
攝影/顏松柏(經典雜誌攝影)

圖除了宣示版圖主權現況、記載當前土地利用狀況外,也常是政府機關作為「空間規畫」、「空間決策」的工具之一。本期《經典》雜誌透過苗栗縣中港溪南岸與台中市舊市區這兩處,帶領讀者一探主事者如何在地圖上進行地表空間上的點、線、面規畫配置,這些規畫常重新劃設成為新的人文地理界線,也因此造就了截然不同的地景地貌。

苗栗縣新設與地圖分界

今日的「台灣省」已沒有實質的功能,原有行政業務改由中央各部會負責,並且從二○一九年起將完全不再編列人員與預算,算是名存實亡。然而時序拉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在一八八四年中法戰爭之後,清朝決定新設「福建台灣省」來加強東南沿海海防,並以劉銘傳擔任首任巡撫來強化台灣自身的防衛力量,以面對當時詭譎多變的國際情勢。

然而,當時新設的台灣省馬上面臨了各項新政在財務上的需求,因此劉銘傳推行「開山撫番」、「清賦」等政策來擴增財政收益,而新政與行政區建置、海防、練兵以及土地清查等主要改革有密切關聯,一般認為更與台灣社會經濟的發展非常相關。在這時代背景下,光緒時期的地圖扮演了多元、多樣的角色,數量相對也較多。

而在行政區劃的面向,當時台灣省轄下的行政區重新調整為「台北府」、「台灣府(新設,府治今台中)」與「台南府(台灣府改名,府治台南)」。其中,新設於台灣中部的「台灣府」包含了苗栗縣、雲林縣兩個新設立的「縣」級單位,因此行政轄區須重新調整,例如一八八七年劉銘傳奏請將台北府轄下新竹縣分析部分轄區成為新設的台灣府苗栗縣。

這張繪製於一八八九年(光緒十五年)的地圖,正是當年新竹縣與苗栗縣共同會勘協調後所繪製而成的地圖,用以確認雙方行政轄區。

而在協議分隔轄界之初,新竹知縣提議照「保里」(類似今日鄉鎮的基層行政單位)界址分割,如此劉銘傳推行的清賦政策所完成的稅收糧額、圖冊資料就不須重新更換,行政程序也不至過於浩繁。然而新任苗栗知縣則認為,「中港(今苗栗縣竹南鎮)保之中,有大溪一條,溪北距新竹城三十里,溪南離卑邑(指今苗栗市)亦有二十里,該溪直通內山,誠屬天生界線,」將會是更好的選擇。最後,台灣省省級長官裁示,「劃分疆域,向以溪水為貴……,溪道則天生形勢,由內山而通海口,界址顯然,非人所能移易。」經過多重考量下,最後新竹縣與苗栗縣的分隔,確定以中港溪溪流作為天然分界。

然而中港溪的支流非常多,界線該定於何處?在一八八九年農曆十一月冬天少雨的季節中,台北府長官與新竹、苗栗知縣等三方人馬共同前往當地現場勘查,最後議定「中港口達南港溪至六份仔、大桃坪,過接隘仔等庄溪流為新、苗分界,最為相宜。」

也就是從中港溪出海口,到了南港溪上溯至大桃坪(今苗栗縣造橋鄉大龍村)這條溪流,成為清代新竹縣與苗栗縣雙方的行政分隔線。

透過空拍機的拍攝,可看到中港溪上新建設完成的省道台十三甲線德照橋,橋的側邊即是南港溪,這條小溪流在清代是新竹縣、苗栗縣二者分界。而右方農村景致為談文聚落,左方都市則是尖山聚落。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協商行政轄區的地圖

[Not a valid template]↑ 苗栗縣與新竹縣以南港溪為界 (圖片/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Not a valid template]↑ 一八八○年代後期,台灣進行許多新的變革,其中一項是行政區重劃。

而為了確認不同府、縣之間的轄界,除了以文字詳敘外,地圖也是重要的協商工具。這張古地圖,正是新設的苗栗縣與新竹縣雙方現場勘界後,行文上級長官確認之用。當年二縣議定以中港溪支流——南港溪為界,即空拍相片中台十五甲線德照橋畔的小溪。南港溪可上溯至今日苗栗縣造橋鄉大坪、三灣鄉大坪林一帶山區,溪北在當年屬新竹縣;溪南屬苗栗縣。

清乾隆中葉台灣番界圖

[Not a valid template]↑ 清乾隆中葉台灣番界圖 (圖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Not a valid template]↑ 繪製於一七六六年(乾隆三十一年)前後的番界圖,是閩浙總督釐清番界後,經朝廷確認定案的〈藍線番界圖〉。雖然這是一條空泛、憑空劃設的番界線,但部分線段仍由官方在現場挖掘「土牛溝」作為判別界內、外之用。然而一條分隔線不足以阻隔漢人拓墾趨勢,官方仍可透過土地稅收、租佃制度的安排,形成「三層制」的族群政策。

今日苗栗縣竹南(舊稱中港)中港溪一帶,在一七六○年代藍線番界是以中間中港溪為界,溪北(相片左側)屬於漢人開墾區,地圖中的河口沙洲,今日已成良田。而溪南(相片右側)則屬邊區番界區,直到一七八四年的紫線番界,官方才認可漢人請墾談文埔一帶。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