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地圖】鯤鯓現蹤 優游台江數百年

撰文/賴英錡(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顏松柏(經典雜誌攝影)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莊子.逍遙遊》

久很久以前,在古人的眼中有一種名為「鯤」的大魚,身軀可達數千里長,優游在汪洋大海之上,若從陸地觀之,彷彿一座浮出海面的島嶼。

暫且不論其真偽,究竟是真有其魚,或單純只是人們的想像,或莊子藉以闡明哲理的譬喻(鯤本意指魚卵,莊子拿來比喻大魚),當年先民們冒險犯難、乘風破浪地越過黑水溝(位於台灣海峽)時,往府城(今台南市)遠遠眺望,可見一連串的濱外沙洲浮現於大洋之上,宛如巨大的「鯤」,遂將這串沙洲命名為「鯤身」,亦即「鯤」的身體,甚至也有人將整個台灣命名為「鯤島」。

翻開繪於十七世紀末的《康熙臺灣輿圖》,傳統的中國山水畫呈現了府城的人文風俗、原漢兩族的分布(平埔族聚落稱「社」,漢人聚落稱「庄」)以及相對的地理位置。有意思的是,地圖的上方實為東、下方則為西,左邊實為北、右邊則為南方,顯示該圖是從北京統治者(中國皇帝)的視野俯瞰台灣。

往「紅毛城」(即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與「紅毛樓」(即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之間的台江內海望去,一至七「崑身」(即鯤鯓)將遼闊水域圍住,宛如一條天然的海上長城,默默地守護著府城。

物換星移,滄海桑田,隨著洪水、洋流所帶來的泥沙淤積,曾經千帆過盡的台江內海已成為廣袤大地,僅留下片片零星的窪地;鯤鯓們也彷彿一同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為世人所逐漸遺忘。透過閱讀古地圖,以按圖索驥的方式逐一追尋,期望能再現鯤鯓的神祕蹤跡,並且了解那些生活在「鯤鯓之上」的人們,以及他們背後耐人尋味的故事。

一鯤鯓 台灣第一鎮

凜冬已至,但台南安平依舊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延平街(俗稱安平老街)上熙來攘往,土角厝、紅磚矮屋與西式洋樓櫛比鱗次,古樸的石板路因數百年的踩踏,竟泛著一股烏亮的光澤。

在《康熙臺灣輿圖》中,一鯤鯓的左邊(北方)有一塊廣大的沙洲,紅毛城上方(東邊)標誌「中營」的房屋聚落即為昔日的大員市鎮,是荷蘭人建築、供漢人居住與貿易的聚落,由今日的延平街、效忠街、中興街等街巷所構成,被稱為「台灣第一鎮」。除了荷蘭人與漢人,尚有日本人、平埔族活動其中,所以又被視為當時最國際化的街市,也是台灣通往世界的門戶。

然而,地圖上隆起的一鯤鯓究竟身在何方?「熱蘭遮城與大員市鎮所在的地方都可算是一鯤鯓的範圍。」台南市鳳凰城文史協會前理事長歐財榮說:「但若要細究一鯤鯓隆起的身體之處,則是位於熱蘭遮城南邊一點、高約九公尺的小土丘『湯匙山』,因為細看就像一個倒放的湯匙。當年荷蘭人還在小丘上蓋了烏特勒支堡。」

原來,荷蘭人不只蓋了熱蘭遮城,還在小丘上蓋了烏特勒支堡,挾鯤鯓沙洲之咽喉,以防衛熱蘭遮城。實際造訪當地,隆起土丘已成為安平第一公墓,雖然昔日的烏特勒支堡已不復在,但位於山腳下的窯尾古井同樣在荷蘭時期便已存在,見證了一鯤鯓上的政權興替與歷史變遷。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一鯤鯓今昔對照

[Not a valid template]↑ (圖片/國立臺灣博物館;國家重要古物《康熙臺灣輿圖》)
[Not a valid template]↑ 荷蘭人曾在一鯤鯓隆起的小丘(即湯匙山)上蓋烏特勒支堡,現已改闢為安平第一公墓;在一鯤鯓左邊(北方)的平地上築有紅毛城(即熱蘭遮城,現為安平古堡),以及城堡周邊的大員市鎮(即安平老街一帶)。公墓下方的方形建築為安平小砲台,由台灣兵備道姚瑩在一八四○年鴉片戰爭後所興建。

漁光點點

[Not a valid template]↑ (圖片/國立臺灣博物館;國家重要古物《康熙臺灣輿圖》)
[Not a valid template]↑ 昔日的三鯤鯓即為今日的漁光島。左邊由二、三鯤鯓所包圍的水域為漁港,右邊由三、四鯤鯓包圍的水域則為安平商港。四鯤鯓位於今日的安平市南區,五鯤鯓位於喜樹社區,六鯤鯓為灣裡社區,七鯤鯓則為高雄茄萣區白砂崙。由於漁業資源豐富,三至七鯤鯓自古以來即為漁民捕撈漁獲的地方。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