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台灣】從繁盛到崩壞 多樣的台灣魚類

▲ 攝影/李明忠

撰文/黃佳琳

一般人無法潛入的屏東恆春核三廠「進水口」海域中,各式魚群交錯穿梭在五顏六色的珊瑚間,有隆頭魚、蝶魚、鸚哥魚、天竺鯛、雀鯛、刺尾鯛、䲁魚等,砂地上不時可見比目魚、鰕虎魚現身,水中還有鯷魚、鱵、鰺、金梭、銀漢魚等魚兒成群出現,其中海龍、蝦魚、青玉雀鯛、厚唇雀鯛、尖吻單棘魨、伸口魚、石鱸等,在墾丁其他海域較少見,但進水口海域仍常見,堪稱是「魚類伊甸園」,仍維持台灣海洋二十年前生態豐富的模樣。

在這兒做了多年研究,曾任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的魚類專家、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講座教授邵廣昭表示,核三廠進水口保護區當初雖然是因為發電和安全管理目的而設,並不是為了生態保育和復育,但卻無心插柳柳成蔭,現在反而成為台灣本島海洋保護區管理和成效最佳之處。

進水口保護區雖然面積僅足球場大小,但海域受堤岸保護,免於颱風大浪摧殘,且有穩定持續的水流帶來豐富營養,加上管制嚴格,一般遊客和居民皆不能進入,僅允許學術研究調查,在沒有人為捕撈和遊憩活動的干擾與破壞下,數十年來已逐漸發展成一處繁茂的珊瑚礁生態系,曾孕育至少四百種以上不同的魚類,生態豐富。

墾丁是台灣本島生態最佳的海域,也是台灣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縮影,邵廣昭指出,台灣雖然面積僅占不到地球的萬分之一,但在全球三萬兩千多種魚類之中,台灣魚類就多達三千兩百多種,占全球的十分之一,非常驚人,台灣鰻魚的多樣性是世界第一,台灣蝶魚和棘蝶魚兩科的總數更居全球之冠,他笑說:「台灣不僅陸上是『蝴蝶王國』,海裡也是『蝶魚王國』。」

經他長年研究統計,台灣海洋生物物種數平均是其他國家的四百一十一倍!為什麼台灣海洋生物多樣性這麼高?邵廣昭說,因為台灣地理位置優越,海域棲地多樣性高,各種生態系皆有,加上不同海流交會影響,東部、南部和小琉球有北上的溫暖黑潮流經,北部和澎湖則受大陸閩浙沿岸冷水流南下影響,讓台灣南北海洋生物地理分布呈現「右上—左下」,斜分成熱帶和亞熱帶不同的地理區,也因此南北海域海洋生物種類有著明顯的差異。

淡水魚多台灣特有種

有趣的是,台灣三千兩百多種魚類中,僅兩百六十五種是原生淡水魚類,其他多為海水魚,但淡水魚中高達四十二種是台灣特有種,最受矚目的淡水魚就是台灣櫻花鉤吻鮭。和海水魚隨著大海洋流分布廣闊的特性不同,台灣淡水魚受地理位置、氣候和棲地影響,演化出獨特生態。

長期從事台灣淡水魚復育保種的海洋大學教授、海洋科技博物館副館長陳義雄指出,台灣本島南北狹長,東西狹窄,島中央有高聳的中央山脈,河川多屬於東西流向,從發源地到流入海中,雖然最長不過一百多公里,但河段海拔落差可高達數千公尺,形成非常多元的棲地環境。再加上河川順沿山谷流動,河道與河道間不相連,各自流入海域,天然環境造成的地理隔離,造就台灣淡水魚類特有種比例高,和各自為適應棲地變化演化出特殊的生存之道。但淡水魚的生存也面臨著許多威脅,除了氣候變遷衝擊外,中低海拔的河川溪流,常受山坡地開發、農藥使用和嚴重土石泥流影響,河川整治不當也可能破壞生態;平原野生棲地的湖泊和野塘也因人為開發及休耕轉作,受到嚴重的破壞及干擾,或因整地填平而消失。絕大多數的低海拔棲地,飽受外來入侵魚種的競爭,內憂外患種種因素下,使得許多台灣淡水魚陷入瀕臨滅絕的危機。

陳義雄表示,台灣淡水生態系脆弱,保育淡水魚除了族群監測和棲地保護外,必要時得進行移地復育和人工保種繁殖,以維護物種多樣性。海科館設有淡水魚類幼魚培育中心,今年曾辦淡水魚特展,展示復育淡水魚的成果,目前已成功繁殖大鱗梅氏鯿、飯島氏銀鮈、巴氏銀鮈等保育類的台灣特有種。不同於海水魚鮮豔多彩,生活於溪流之中的淡水魚普遍長得很「樸素」,體色也較淡雅。

今年十一月初,海科館、海洋大學、林務局更和基隆高中合作,整理校內生態池,移除外來種吳郭魚等,打造適合保育類淡水魚台灣梅氏鯿的生活棲地,並移地復育,讓學校成為生態復育與環境教育場域,學生在生活中就能有機會認識瀕危物種。因淡水魚野外棲地大多與人類生活環境重疊,再加上外來種肆虐,要原棲地復育難度較高,未來希望透過類似合作模式,讓牠們有機會慢慢回到自然環境中。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核三廠進水口保護區出入管制嚴格,意外地保留了台灣二十年前的海洋樣貌,該區珊瑚生長健康,魚群豐富且多樣,小丑魚數量也較一般多。(攝影/鄭毓毅)
[Not a valid template]↑ 擬金眼鯛幼魚群每年春至夏初,會聚集在墾丁南灣海域。(攝影/李明忠)
[Not a valid template]↑ 棲地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的新種鰕虎魚,是未發表的魚種。(攝影/顏松柏)
[Not a valid template]↑ 許多台灣新種或未發表的種,正中間橘紅色的台灣喉鬚鯊,即是我國已知一百八十二種軟骨魚中唯一的台灣特有種,僅出現在西南海域。(攝影/劉子正)
[Not a valid template]↑ 魚採集回來後,學者何宣慶得清理魚體、展鰭固定拍攝、製作成標本,他的實驗室有上百種魚類標本。(攝影/劉子正)
[Not a valid template]↑ 墾丁南灣海域的沉箱長滿藻類與部分珊瑚,意外成了幼魚棲身之處。(攝影/李明忠)
[Not a valid template]↑ 潛水員正在欣賞優游於核三廠出水口海域的梭魚群。曾富饒的台灣海洋,魚類數量正急遽下滑,環境如何永續?將是一大難題。(攝影/李明忠)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