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獨具】 陸光朝 小提琴醫生

撰文/賴英錡(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亮檯燈,坪數不大的工作室沉浸在一片橙黃色的暖意裡,房間角落安置著一把古銅色的大提琴,牆上擺滿了剛修好或待修理的小提琴和低音提琴,另一面牆則掛上了各式各樣的修理工具,例如木槌、量尺、雕刻刀、鑿刀……。小提琴修復師陸光朝埋首於木桌前,全神貫注地檢查手中的小提琴,測量琴身,看厚度是否恰如其分;輕拍幾下,聽聲音是否清脆響亮,彷彿一位白袍醫生,細心地照料眼前的病人。

二十年前,本業是鋼琴調音師的陸光朝,在因緣際會下,獨自一人負笈至捷克學習小提琴修復工藝,從此踏上了小提琴修復之路。「當初會出國深造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一位朋友有意到上海設廠,生產小提琴,所以來請託我向外國人學小提琴的製造與修復。再加上自己對音樂的熱愛,沒想太多就出發了。」陸光朝暫時放下手邊的工作,娓娓道來當年在異鄉留學的經過。

波希米亞求學記

伏爾塔瓦(Vltava)河緩緩流過市中心的查理大橋(Charles Bridge),老城區紅瓦黃牆的建築群與哥德式教堂讓人看得目不轉睛。回憶當年的光景,陸光朝觀察到,音樂細胞彷彿融在捷克人的血液裡,即使是市井小民,音樂素養似乎都有一定程度的水準。在如此優美的環境耳濡目染下,自然也精進了他對音樂的美感。

「其實初到布拉格的製琴工廠時,老闆以為我是可以立刻上工的師傅,過一陣子才知道我是來拜師學藝的學徒,便有意將我打發離開。」聊起往事的一段插曲,陸光朝的臉上頓時泛起笑意:「當時我心想,時間和金錢都已經花下去了,怎麼能就這樣捲舖蓋走人!於是主動向對方表明學藝的決心。」

或許是這分決心感動了老闆,陸光朝收到了修補琴身鑲線的測驗,但期限只有兩個禮拜。為了留下來,陸光朝日以繼夜地勤加練習。「驗收當天,老闆只看了幾眼,什麼也沒說就交付我下一份作業。但當下我就明白,自己能夠繼續在這學習技術了。」

就像捷克民族體內的音樂細胞,也有不少台灣原住民天生即擁有絕佳音感,出身自台東卑南族的陸光朝即為一例,彷彿天賦異稟,從小就展現對音樂的敏銳度,而父親陸森寶的長期薰陶,也為他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功。陸森寶是台灣知名的原住民音樂家,創作出《頌祭祖先》、《美麗的稻穗》等歌曲,廣泛地在卑南族部落間傳頌。由於畢生致力於卑南族音樂文化的保存與延續,讓他有了「卑南族音樂靈魂」的美名。

陸光朝天生的絕對音準,再加上有製琴名師史賓德勒(Jan B. Špidlen)的指導,以及原先在台灣就有鋼琴調音和樂器裝配的經驗,這些都讓他得以駕輕就熟,從平均需要三年的出師時間,縮短至僅花了半年就取得小提琴修復師的證書。

但是陸光朝也坦言,那段學藝的歲月十分辛苦,回台灣時,他整個人瘦了好幾圈。但令他感到欣慰的是,當初鼓勵他出國學琴的朋友,在隔年的德國樂器展上巧遇工廠老闆,對方立即請友人轉告陸光朝,願意聘請他回捷克擔任製琴廠廠長。「那是對我修復工藝的肯定,是一份很大的殊榮。」陸光朝笑著說。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陸光朝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的提琴工廠學藝,由於既有的調音和木工專長,讓他只花半年就取得小提琴修復師證照,連廠長(左)也對他刮目相看。(圖片/陸光朝)
[Not a valid template]↑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教授簡名彥(右)指導學生拉琴,認為小提琴能否持續保有優美音色,修復師傅至關重要。
[Not a valid template]↑ 掛滿小提琴的工作室散發音樂氣息。陸光朝把琴當藝術品,細心修復、一絲不苟。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