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台灣】 校園重建 九二一震後的建築新意象

撰文/陳怡臻(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九九九年,發生在凌晨一點四十七分、芮氏規模七點三的九二一大地震,光是主震就搖了近兩分鐘,加上往後發生的近一萬五千次的餘震,威力相當於三十顆炸毀日本廣島的原子彈,至今仍是台灣百年來傷亡損失最慘重的天災之一。

公共建築中尤以中小學校舍災情最嚴重,共計有兩百九十三所學校需要重建,受創須補強的更以千計。

教育乃百年大計,更是國家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工程。近三百所校園竟一夜間像豆腐般被震碎,眼看春風化雨的校園,成為賭命的場所,叫家長、老師和學生,情何以堪?

民間力量成校園重建推手

地震後隨之而來的問題便是:許多學校全毀或成為危樓,災區孩子頓時沒有學校可以繼續上課,其中,三分之二以上校園都位在傾頹瓦礫中的南投縣和台中縣,問題最嚴重,需求也最大。

為此,十月五日,教育部隨即頒布了復課相關要點,輔導災區學生到鄰近縣市的學校寄讀。當時慈濟基金會曾在二十七個工作天內,為南投中興新村完成了全台首批、一百六十四戶可拆除、回收的組合屋,提供居民包含上課、住宿在內等各種空間需求,即是一例。

截至當年底,全國公私部門共計興建了兩千九百五十間中繼教室,一解學子被迫中斷學業的當務之急。由此可窺知,災後初期,講究效率的「安頓」與「安置」是重建最核心的課題。

但突如其來的重災,仍讓中央政府措手不及,加上競爭激烈的總統大選在即,削弱了重建工作的進程和力道。雪上加霜的情況下,教育部開始推出相關機制、鼓勵民間認養學校,使當時重建問題較單純的學校,得以開始進行修復或重建。

選後,其餘未獲民間認養的學校,則由新政府接手的教育部持續推動民間認養、遴選專業的營建管理廠商協助進行校園重建工程,並祭出既存校舍結構安全總體檢等措施。

據統計,當時兩百九十三所重建的學校中,有一百零八所由民間出資認養和興建,其餘學校的設計或營造費亦有許多來自外界的捐款,代表來自民間的能量,實為校園重建路上的關鍵推手。

這些在震後以「即刻救援」之姿認養學校的組織主要有:認養五十一所學校的慈濟基金會、十七所的紅十字會、十六所的台塑關係企業、六所的佛光山基金會、以技術認養(贊助設計規畫經費)的TVBS文教基金會、浩然基金會等。

另一方面,民間的教育或空間專業組織如:人本教育基金會、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台大城鄉基金會、埔里在地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等,除了不斷透過公開管道,向政府提出建言外,也紛紛進駐災區設立工作站、動員義工成立安親班、串起受災學校間的聯繫等方式,為災區建立校園重建的網絡。

縱然這些組織的認養規模、重建進度、參與方式不盡相同,但因當時政府為了重建而鬆綁許多法規,開了許多特例,因此這些重建案,大致都能不受限於公共工程僵化的營建流程,轉而用更快的效率、更彈性的機制為孩子重建「安全」、「耐震」的校舍。

舉例而言,有鑒於當時倒塌最多的建築就是RC(鋼筋混凝土)建築,因此所有由慈濟認養的校舍,皆以當時未普及、具高耐震性、造價較高的SRC(鋼骨鋼筋混凝土)結構建造,此後,這種工法才逐漸被運用在許多城市裡的大型建案中。

然而,看過或路過慈濟援建學校的人,應該都會有「怎麼看起來都很像?」的疑問,這是因為當時亟需被認領的校舍實在太多,許多校長甚至親自上門請求慈濟認養,以致認養校數不斷追加,最後共計認養了五十一所學校。為了安全,也為了效率,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才使這些學校的外觀趨於一致。

除此之外,其他新校園作品的空間配置與外觀,幾乎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創新設計,而內涵也不約而同地緊扣幾項共同點,諸如:與社區環境共享的開放校園、以生態池和植栽打造校園景觀、打造像是家園般的校園環境等,開啟了一番全新的校園意象。

與環境共享資源的開放校園

「日本傳統學校,通常一旁有很長的走廊,所謂的開放空間就是將走廊這邊的牆壁撤去,形成一個新的學習空間。但並不是將牆壁撤去、創造新空間就是開放,它必須搭配開放教育,也就是個性化的教育,才是名符其實的開放學校。」這是上世紀末日本教育學者加藤幸次對開放校園的闡釋,精準地指出教學方式與態度才是認定開放校園的最終基準,而非空間本身。

台灣政府推動這股風氣的濫觴,可溯源至一九九五年。教育部曾藉降低班級人數,試圖讓空間不再擁擠、運用更有彈性,藉以提倡師生間的互動應更多元,才能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達到提升教學品質的目的。
簡單說就是,「全班面對黑板聽課」不再是唯一的學習方式了。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慈濟為短時間蓋出耐震校舍,皆以造價較高的SRC(鋼骨鋼筋混凝土)重建。(攝影/徐明江)
[Not a valid template]↑ 許多校園重建都引入了「景觀」的思維,水尾國小解放圍牆疆界,讓學生盡情在自然裡學習。
[Not a valid template]↑ 開放校園概念主張融合周邊環境,讓孩子更貼近土地、連接社區與居民。建築師陳永興和永安國小學生坐在校圜合影。
[Not a valid template]↑ 紅瓦厝國小校舍、後陽台、走廊皆不採垂直水平的配置。
[Not a valid template]↑ 天花板以百步蛇圖騰裝飾的民權國小活動中心,既是教室,也是運動場,更是社區的緊急避難所,在地居民早已把這裡當成自己的家,互動輕鬆自在。
[Not a valid template]↑ 位處深山、曾因莫拉克風災而遭土石流掩埋的民權國小,新校園裡盡是天然陡坡,建築師為因地制宜設計出全台罕見、鳥瞰就像葫蘆形狀的跑道。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