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經典雜誌編輯部
攝影/Ron Payne
一九五○至一九七○年代的冷戰時期,台灣不可免地捲入其中,並成為「反共」的前哨基地。同時,從「美軍顧問團」開始有不同軍種單位駐台,這些駐台美軍,因著收入較高以及停留時間較長,而有留存許多影像。
本期《經典》雜誌整理了美國軍人羅恩‧佩恩(Ron Payne)所拍攝的幻燈片,挑選一些相片介紹給讀者。佩恩的老照片記錄了當時的台北市區,以及他在高雄、台東、蘇澳等地旅行的拍攝記錄。
佩恩於一九六二年來台、一九六九年離開,服務單位是位在新北市林口區的「樹林口通訊站」(Shu Lin Kou Air Station)。樹林口通訊站是屬於美國空軍安全勤務處(U.S. Air Force Security Service)轄下的軍事情報部門駐地,負責攔截中國與蘇聯的電訊電譯中心。依洪致文教授在《不沈空母》書裡的考證,通訊站的前身為一九四四年興建的樹林口飛行場,一九五四年部分地區成為美軍通訊站,並使用到一九七七年才撤離,而美軍舊營區目前因市區重劃已不存在。
佩恩回美國工作後到已退休的今日,還想念著以前在台灣的生活,因此在二○一三年隻身返回台北定居。在我們訪談佩恩時,「台北已經變得非常不一樣」,這是他最常講的一句話,「但台灣特有的人文風情、生活步調,還是吸引著他回來這裡居住。」
我們一同看著他當時拍的相片,他說當初到台灣時對一切事物都非常好奇,不會中文的他因此學會了「旗袍」、「拜拜」這一些讓他印象深刻的詞彙。一九六三年起,佩恩先生在今日圓山台北市立美術館一帶的舊「美國海軍販賣部」(U.S. Navy Exchange)買了相機後開始拍照記錄。相片中我們也可看到當時美軍士兵的活動範圍,有泰山一帶的台北郊區農村風景,這是往返台北市中心與營區基地的沿途所見。台北市區內衡陽路、博愛路、總統府、東門圓環等舊建築,或是中山北路的「台泥大樓」、南京東路的「第一飯店」等新大樓,都可在他的鏡頭下見到。
另外,佩恩對於台灣傳統民俗也非常感興趣,「這是美國與歐洲都看不到的異文化體驗」他這麼說著,因此他也記錄了傳統廟宇的大拜拜祭典,或是中山北路上喪葬出殯的高蹺陣。今日看著佩恩先生拍攝的一九六○年代台北,由一位外國人所記錄的台灣日常生活,彷彿穿越時空般。也確實如他說的,「台北已經變得非常不一樣!」
常民生活浮光掠影
東勢客家廟會活動,在秋收後的田間設供桌放置祭祀牲禮,廟會結束後現場分割給各戶信眾家庭領回。
[Not a valid template]↑ 1968,台中東勢地區
台北巷弄內孩童開心吃著甘蔗,無視於佩恩的鏡頭正對著他們。
[Not a valid template]↑ 1963,台北市
街頭攤販
台灣街頭攤販文化約始於戰後移民潮,有集中設攤或沿街叫賣,讓當時社會底層可以求溫飽。但對歐美文化而言,街頭攤販是很少見的情景,拍攝者佩恩所駐紮的美軍軍方也常因衛生問題要求士兵們不要到攤販消費。
[Not a valid template]↑ 1963,台北市新生南路巷弄內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很棒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