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影台灣】顯影老台灣 美國大兵的寶島體驗

撰文/經典雜誌編輯部
圖片/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

人手一機的數位時代,出外旅行是家常便飯,隨手拍及透過網路流傳的影像更氾濫成災;然而,一甲子之前的台灣,相機卻是昂貴的奢侈品,直到一九七○年代攝影器材較易取得前,只有少數富裕階級或媒體記者才能夠擁有相機,能留傳後世的影像相對也少。因此,當《經典》特約作者Lambert,出示他所收藏、購自拍賣網站的一批老幻燈片,不禁讓人瞬間跌入時光隧道——空曠的市區街頭,凱迪拉克與牛車交錯,赤腳小販與牛車緩步行走,穿旗袍的小姐在酒吧前含笑,而當時的風景名勝——烏來搭纜車、碧潭划船、日月潭看歌舞表演、野柳賞奇岩等,似乎又跟今日大眾觀光沒什麼不同。

這批幻燈片的拍攝年代為一九五○年代初至七○年代末,從底片廠牌、片夾上的註記、拍攝風格來看,拍攝者並非同一人,共通點是,他們可能都是位階不高的美國士官,薪資足以買相機及美國才買得到的底片,出於好奇之眼,隨手拍下街頭即景。這批影像的內容平凡無奇,也談不上美感,卻意外成為台灣社會變遷的見證。

那些年在台美軍的歷史

一九五○年代至七○年代的台灣,民生凋蔽,政治戒嚴,國共對峙下兩岸局勢詭譎;一九五○年韓戰爆發,促使美國重新考量台灣的戰略價值,於一九五一年派遣軍事援助顧問團來台,也重啟美援,扭轉台灣戰後歷史。駐台美軍直到七○年代末才撤離,當年還有來度假的美國越戰軍人頻繁進出台灣,當時美國政府提出越戰軍人的「休息與消遣計畫」(Rest and Recreation Program),給予越戰美軍每年額外的五天休假,並享有兩百美元加給,可到十餘個亞洲國家休閒旅遊,台灣也在其中。

在台美軍造就了台灣最早的消閒產業,對戰後民生經濟不無小補,台北的中山北路及高雄的七賢路上曾經酒吧林立,美軍機構周邊也形成美式風格商圈,美國流行文化順勢引進。然而,大量美軍進出台灣並享有外交豁免權,也引發嚴重的社會治安問題。

每個穿越時空的觀景窗,都自成一個天地,不同的人容或有不同解讀。值得一提的是,這批無意中留下的正片中,有部分使用科達(Kodak)公司生產的Kodachrome正片,這款一九三五年推出的幻燈片,近年才停產,當年沖洗非得送回美國原廠,但它的色調逼真、顏色飽滿,且歷久彌新,如今再度顯影,六十年前的氣味與光影彷彿昨日。

(感謝黃智偉、許乃懿、吳昭明、陳伯義、施博文協助影像考證)

【松山機場】

松山機場為台灣首座機場,終戰後,國民政府改建為軍民共用的國際機場,成為達官顯要出入門戶。一九七九年中正國際機場啟用,松山機場轉為服務國內航班為主,二○○八年後重啟兩岸航線。現今機場格局及中式屋簷為一九七一擴建所成。

[Not a valid template]↑ 1960,台北松山機場
[Not a valid template]↑ 2017,台北松山機場(攝影/顏松柏)

【監察院前圓環】

曾矗立於監察院前圓環的蔣公銅像,是已「絕版」的生前立像,樣貌年輕、英挺,且著軍服、持劍,與我們熟悉的蔣公銅像一貫的和藹老先生形象大不同。當年蔣介石本人顧忌生前立像不吉祥,下令移除。舊照中的銅像基座還有和洋風格的噴泉,乃日治時期所建。

[Not a valid template]↑ 1960,台北,監察院前蔣介石像
[Not a valid template]↑ 2017,台北,監察院(攝影/顏松柏)

【圓山大飯店】

圓山大飯店坐落於劍潭山,向南可遙望台北盆地,原為台灣神社所在地,國民政府於原址建立台灣大飯店。一九五二年,宋美齡主導將原飯店改建為圓山大飯店,擴增游泳池、網球場、餐廳等設施,成為蔣氏政權接待國賓的場所。如今的中式宮殿建築落成於一九七三年。

[Not a valid template]↑ 1960,台北,圓山大飯店
[Not a valid template]↑ 2017,台北,圓山大飯店(攝影/劉子正)

【淡水線基隆河橋】

捷運淡水線的前身,為一九八八年廢除的淡水線鐵路,當年這座跨基隆河鐵橋,施工建材多來自清代鐵路拆除的物料;當年拍攝者立於基隆河北岸劍潭山腳下,背景為觀音山,基隆河水仍清澈,河面上有數艘舢舨,南岸停靠一艘登陸艇,可能是美軍演習或至圓山防空洞考察。

[Not a valid template]↑ 1960,台北,淡水線鐵路基隆河橋
[Not a valid template]↑ 2017,台北,淡水線捷運跨基隆河(攝影/顏松柏)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1則 留言

  1. 李仲 說:

    走過半世紀,歷史的長河,洗不盡台灣人戰後艱難的足跡。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