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中國】單車復興在中國 共享經濟下的競爭亂象

撰文/金其琪(經典雜誌特約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國天津軍糧城,我跟隨全中國最大單車代工企業創始人之子李幼林,穿行在占地八公頃的富士達單車廠裡,走過幾十個生產車架、車胎、車把的工作室,他突然停下腳步說:「你看,這就是你要找的,自行車王國。」

這不是在一九七、八○年代,那時候,騎單車上班的人常常擠滿北京長安街的六條車道;也不是在一九九五年,那一年,北京城擁有八百三十一萬輛單車。李幼林說出這句話,是在二○一七年九月。而十多年前,越來越多中國人買得起進口汽車,國產汽車則以四、五萬人民幣的低價殺入市場,幾乎所有人都以為「自行車王國」將不再復返。

號稱占據全球七分之二單車產能的富士達,在中國每戶家庭都擁有一輛傳統單車的八、九○年代興起,過去二十多年中,經歷汽車對單車行業的衝擊,本已陷入瓶頸,卻又在去年找到新的生機。富士達工廠今年最大的訂單,兩千萬輛單車,來自一個誕生僅三年的創業公司,中國第一家,也是發展最快的共享單車企業──「Ofo」,俗稱小黃車。

Ofo起於北京,是幾名北京大學的學生在二○一四年啟動的創業項目,和它最大的競爭對手──二○一五年在上海起家的「摩拜單車」南北對峙。兩家企業同樣年輕,同樣雄心勃勃,在對外公布的行業報告中,兩者都把二○一四年定義為「中國共享單車元年」。

三年過去,中國路面上已出現一千六百萬輛共享單車,用戶規模達到一點零六億人。Ofo主打黃色,摩拜主打橙色,跟風的新創公司迅速造出其他顏色的共享單車,湊齊了赤橙黃綠青藍紫。很快,人們看到這些五顏六色的單車被人們騎著,在路邊擺放著,在草叢裡躺著、在河面上飄著、在公園裡「燒」著。不少中年人重拾童年的騎行回憶,年輕的學生和上班族享受隨處租借、幾乎免費的便利,然而也出現不少亂象。

這種現象喚起了人們對中國七、八○年代「自行車王國」的記憶,迎合了中國政府亟需解決城市交通擁擠和空氣汙染的需求,但隨之而來的諸多問題,似乎並不在企業和政府預料之中。而所謂「綠色出行」的概念,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孟筠旺看來,並沒有直接與北京霧霾天數的減少,建立嚴謹的邏輯關聯。曾經的「自行車王國」,會在互聯網時代以這種前路未明的姿態回來嗎?

中國皇室的新玩意兒

世界上第一輛單車誕生於美國,那是一八一七年,男爵卡爾.德萊斯(Karl Drais)在曼哈頓國會大劇院前,用一個小時騎完十四公里,這是人類的單車初體驗。十九世紀末,清朝末年,北京的一位滿州旗人創立了第一批進口單車車行,專門進口英國、德國的單車零件,然後組裝賣出。而第一批享用這奢侈玩意兒的人,自然是王公貴族,包括清廷的皇帝。

這間車行的名字叫峻記車行,一九九四年出生的張屹然是車行的後人,我們在他出生長大的史家胡同碰面。張屹然往上四代,他祖母的爺爺,就是峻記車行的創始人,當年販售的對象,包括末代皇帝溥儀和他的弟弟溥杰、皇后婉容。

「從小我就在家族聚會聽老人說,我們過去櫃上怎麼怎麼樣,還有那些攢車的事兒。」張屹然解釋,所謂「櫃上」是指店鋪的情況,「掌櫃掌櫃,就是這個櫃」。「攢車」則是指用不同零件自己組裝單車,是峻記車行的主要業務。

這個旗人家族最早在黑龍江紮根,順治元年,隨清軍入了山海關後,定居北京,世代在清廷做官。康熙年間,張屹然的祖上受義大利傳教士影響,成為世代的天主教徒,但到嘉慶年間,清廷嚴令做官不可信教。於是這個家族選擇放棄旗人的貴族身分,所謂「出旗」,放棄官位,出去經商。兄弟多人,有做鼻煙壺生意的,張屹然這一支,則做了單車生意。

而峻記車行的皇家客人,也許是中國第一批單車愛好者。末代皇帝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中曾寫道:「為了騎自行車方便,我把祖先在幾百年間沒有感到不便的宮門門檻,統統鋸掉。」張屹然曾輾轉找到溥儀的堂弟溥仕,溥仕回憶起自己父親說過的話:「當年宮裡只認兩家自行車行,一家是西單的峻記車行,另一家是東單的時昌車行。」

最早的單車行長什麼樣?張屹然帶我去看車行舊址,在西單安福胡同,早已被拆,如今已成為天安門外西長安街的一部分。但他仍從祖母的哥哥口中聽到一些當年的影子:「前店後院兒,門口一個大牌匾掛著,輪子都掛在牆上。國外進口的前叉、輪子,大木箱裝著運到院子裡,四、五個工人組裝完成,就放到櫃上賣。」這是單車進入中國的第一個世紀。

單車蓬勃的黃金時期

一九三八年,張屹然的祖母出生,祖母的三個哥哥都繼承了祖上攢車的手藝。他轉述祖母的回憶:「在北海大橋上,我祖母騎著哥哥親手攢的車,哥哥在後邊兒推著她,學騎車。」

又過十年,五○年代的中國開始給機關單位幹部配車,那個年代配的不是汽車,而是單車。峻記車行作為老牌車行,賣出了上萬輛單車,生意大好,張屹然的舅祖母回憶,「當時黏車頭銅牌兒的人手都不夠了。」可是過沒幾年中國推動公私合營,峻記車行作為大資本家,也被收編,成為「西單自行車商店」,張家的角色也到此為止。

再過十年,離西單遙遠的西北京郊,單車收藏家、六十歲的老北京人常建國卻迎來了他的金色青年時光。他經歷了單車在北京最火紅的六○到九○年代,一輛單車讓他成為同學當中的明星。

常建國擁有的單車,是上海永久牌單車。永久單車廠成立於一九四○年,是中國第一家國產單車廠。接著是一九五○年的天津飛鴿、一九五八年的上海鳳凰,因為國產比進口單車更平價,在五、六○年代逐漸取代進口單車,成為日後自行車王國年代的主力。比起歐系的進口車,這種國產單車的後座更寬更大,方便帶人、載貨,因為是以通勤為主,也不需要帶變速,前面一個大車燈,方便晚上出行。

常建國十三歲那年有了一輛上海永久,晚上到北京工人體育館看足球賽,「騎著自行車,帶兩個人,前一個後一個,四十多公里來回,很前衛的。」接著,自行車王國的年代就正式到來了。

在北京工作四年的台北人林芳瑋記得,自己的父親曾因為中國單車市場的蓬勃,而在八○年代幾次到訪北京考察,拍下許多黑白老照片。照片中,張屹然家峻記車行舊址的位置,就在擠滿單車大軍的長安街上。林芳瑋的父親是台北捷安特忠誠路店的代理商,也是曾帶領中華台北單車隊赴海外比賽的單車教練。那幾年的考察後,捷安特正式進入了中國市場,可見當年中國使用單車人數之多。

二十世紀末很快來臨,一九九八年,長安街再次拓寬,傳承三代的峻記車行徹底從地圖上消失。單車進入中國轉眼迎來第三個世紀,汽車時代到來,單車逐漸退出了主道路。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北京一名婦女將孩童放在單車的置物籃裡,險象環生。
[Not a valid template]↑ 一九七、八○年代,中國有「自行車王國」稱號,北京東單王府井曾是最多人騎單車通勤的路口。(攝影/王文瀾)
[Not a valid template]↑ 下班時間的北京,一條小路裡停滿共享單車和電動機車,壓縮了行人的用路空間。
[Not a valid template]↑ 大量單車被堆放在杭州的「單車墳場」。政府會定期將街頭棄置的共享單車收走,集中停放,但共享單車企業通常不願花錢將車贖回,而任其風吹雨打。(圖片/達志影像)
[Not a valid template]↑ 即使汽車在中國逐漸普及,但仍有許多人以單車作為代步工具,因此北京胡同裡還存有不少為客人修理單車的店家。
[Not a valid template]↑ 曾被清朝皇家欽點的「峻記車行」位於北京史家胡同裡,車行傳人張屹然至今仍用他珍藏的上海「鳳凰牌」單車通勤。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