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思熙
顧秉柏,我們都叫他「小顧」。
其實小顧的年齡,說起來不算小,身體也夠魁梧高大,是黃土高坡上的一條漢子,只是與他的年齡相較而言,確實比我小得多,而他工作起來的幹勁也確實像年輕小伙子一樣拚勁十足,所以我總是叫他「小顧」。
小顧是甘肅省靖遠縣「慈濟項目辦公室」的成員之一。「慈濟項目辦公室」是台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在黃土高坡上從事「抗旱水窖工程與移民遷村工程」等扶貧濟困計畫而成立的,那是已將近十年前的事了。
二○○六年我第一次到訪靖遠縣做實地考察,並針對二○○六年「水窖工程」在靖遠縣落實的可行性進行評估。因為有了第一次的實地踏勘與評估,才牽起了慈濟基金會與靖遠縣良善互動的因緣,也因為慈濟在甘肅省各縣市進行的各項抗旱工程,得到了甘肅省與縣市領導的重視與支持的因緣,慈濟基金會的大愛雨露,才能夠點滴滋潤著乾渴的黃土高地,為黃土高坡的農民注入一股力量,給予一線生機,為他們燃起憧憬未來的希望。
說起甘肅「水窖抗旱工程扶困計畫」的因緣,應從一九九八年開始。那一年我與慈濟基金會數位慈濟人走進了急需幫助的乾旱地區,了解乾渴土地上農民的生活窘境,並決定了在通渭與會寧兩縣進行水窖集雨工程開始。往後的十六、七年,慈濟人的足跡踏遍了通渭縣、會寧縣、東鄉縣、永靖縣、廣河縣與靖遠縣等地。這期間與各縣市儘管互有往來,但與靖遠縣的合作確實較為頻繁與密切,只因為靖遠縣歷任領導們,把慈濟扶貧濟困的計畫認真看待。他們為了表達與慈濟合作的決心與真情,縣府決定成立「慈濟項目辦公室」,並調派專人組成團隊與慈濟基金會攜手進行長遠而有效的「為乾旱貧困地區農民解決問題與找尋出路」的使命與任務。
從二○○六年到現在,慈濟在靖遠已將近十年了,「慈濟項目辦公室」為黃土高坡上需要協助的貧困農民確實解決了不少問題,做出了不少貢獻。除了在高灣、若笠、靖安、北灘、永新、雙龍、興隆等十多個鄉鎮挖掘修建了八千三百二十八口水窖,並在劉川興建了兩百一十戶慈濟新村,將極度乾旱不適人居的山區農民,搬遷到黃河之水能夠提灌到的劉川鄉來,於是劉川鄉來窯慈濟新村於二○一一年一月落成啟用了,村內並配套了小型商店、醫療衛生所與一所小學,讓兩百一十戶一千零五十人得以脫離惡劣的生活環境,搬遷到新村來。
新村內有完善的整體規畫,寬闊縱橫有序的路面,供水、供電與配給耕作農地等配套讓農民無憂無慮,他們從來沒有想到有這麼一天能夠擺脫祖祖輩輩生活在貧瘠乾旱黃土高地上的夢魘,現在他們把夢魘翻轉成美夢,而且他們的美夢成真了,來窯慈濟新村以嶄新的面貌,為他們注入了新的生命,開啟了生活的新里程。新村內還致力於綠化工程,呈現一片綠意盎然的生機,讓到訪的人無不眼睛一亮,這都是「慈濟項目辦公室」所有成員的貢獻。
劉川來窯慈濟新村於二○一一年一月正式落成啟用後,來窯慈濟小學也於二○一二年正式開學啟用了,美觀的校舍,完善的教學設備,為新村的孩童帶來了受到良好教育的希望。
二○一四年「慈濟項目辦公室」配合慈濟基金會在五合鄉啟動另一波移民遷村計畫,十餘位團隊成員又開始馬不停蹄地從事家訪、造冊、執行各項工程的規畫設計與工程質量的落實工作,可謂備極辛勞。所幸,「慈濟項目辦公室」在縣政府的鼎力支持與王益主任的領導下,所有慈濟基金會交付的要求與使命都能盡心盡力,如期完成,這是我們要向他們表達最高敬意與謝意的地方。
「小顧」從「慈濟項目辦公室」成立,就是專案的成員之一,他工作認真與無私贏得信賴,他慈懷柔腸與俠骨柔情的個性,讓投機小人畏懼,讓良善百姓愛戴。他和王益主任及其他團隊伙伴經常深入貧困山區,家訪,踏勘,拍照存證,無私地為需要幫助的貧困農戶造冊做彙報,並在方方面面進行溝通協調,一口口的抗旱水窖,就在他們汗如雨,塵滿面的辛勞下一一完成。這期間工作伙伴們在偏遠山區與農民同吃同住,同甘同苦,任勞任怨,從不叫苦,一心一意只為達成任務而努力,這是讓我最佩服的地方。
其實他們的工作不一定事事順利,一帆風順,工作難免遇到瓶頸,情緒難免有所起伏,溝通難免碰到挫折,意見難免會有歧見,但在項目辦公室王益主任的協調與領導下,都能用愛心與耐心化解,用毅力與勇氣克服。他們工作粗中有細,細中有粗,粗獷與精緻之間,要拿捏得恰到好處,實屬不易,但事後證明他們總有解決問題的慈悲與智慧。
小顧本來就喜歡寫作,也擅長寫作,透過他的參與和觀察,用他流暢的文字與悲憫的心境,將「慈濟項目辦公室」一路走來的我見、我聞、我思、我感,化為率直與真誠的見證與紀錄,述說出黃土高坡上發生過的艱辛歲月與悲喜,故事記錄農民如何在一夕之間翻轉命運的悲壯史詩與美夢成真奇緣的點點滴滴。這些故事或奇緣,對整個大時代來說,或許只是生命之河中一個小波瀾,但對獲得翻轉命運的黃土高坡上的貧困農民來說,卻是個波濤壯闊的大改變,是一齣熱熱鬧鬧,充滿生機的大戲,不僅他們被鼓舞,被激勵了,他們的子子孫孫也會在這波綿密流淌,波濤壯闊的生命之河,順勢而下,奔向另一個嶄新美好的人生境界。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