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蔡佳珊(經典雜誌特約撰述)
攝影/陳弘岱(經典雜誌攝影)
每回來到台東,總是不由自主地讚歎那極度飽和的顏色:藍天藍得理直氣壯,白雲白得氣宇軒昂,黃金般閃爍的大太陽,燎原了滿山遍野光燦燦的綠,對映著東邊那一大片,深藍深藍的太平洋。
這樣飽蓄光與熱的土地,生產出的果實自也不同凡響。台東的鎮縣之寶──釋迦,雖然其貌不揚,甜度卻居所有水果之冠。尤其最近這幾年,台東釋迦的產期越來越長,個頭越來越大,讓人吃得樂不思蜀,卻也不禁狐疑:農民們到底是用了什麼妙法,能種出這樣的奇珍異果?
「釋迦是上天特地賜給台東的財富。」這是太麻里文史工作者林先進每次介紹釋迦的開場白。他從台北來到台東二十年,看著釋迦從拳頭般的大小,變成人頭般大小,從沒人在乎的雜果變成高級送禮珍果。回顧歷史,林先進說,這一切完全是因緣際會。
根據何孟侯「釋迦在台灣──從歷史紀錄中看台灣的釋迦果」一文的考據,釋迦原產於中南美洲,在荷據時期傳入台灣,最早在台南種植。途徑之一是經由荷蘭東印度公司往來南洋地區而傳入,另一可能則是閩粵移民來台墾殖時帶來的。
康熙年間的《鳳山縣志》對釋迦已有清楚記載:「釋迦果樹高出牆,實大如柿,色綠如釋迦頭,味甘而膩,熟於夏秋之間,又名番梨。」同時期的《諸羅縣志》、《台灣縣志》也都提及,足見當時釋迦已是台灣常見的夏季水果。
有一則日治時代的報導也很有趣。一九○六年九月二十一日的漢文《台灣日日新報》就提到了嘉義地區釋迦產銷的情形:「在嘉之人,無不酷嗜之。但其價值,不似他果物價,時或有貴賤,縱大小生年,價仍一同。凡有運到果子市場販賣,日有十八九擔,每擔之個數,極少有四五百粒繁盛之產出。」
由此可見,一百年前的南部鄉親就挺愛吃釋迦的,但是因為產量少,沒什麼市場價值。的確,釋迦果子小,籽又多,容易軟熟,不耐儲運,雖然風味特殊,仍只能算是雜果。遲至民國六十九年,政府才將釋迦列入台灣農業統計年報,經濟栽培的歷史至今還不到三十年。
台東以前也沒人種釋迦。曾在台東區農業改良場任職二十餘年,去年才退休的楊正山祕書告訴我們,民國六十六年以前,柑橘和鳳梨才是台東的重要經濟果樹。然而後來國內柑橘生產過剩、外銷量逐年遞減,又遇上黃龍病蔓延,鳳梨也因成本提高,果價卻未能上升,農民種植意願低落,以致這兩種水果的種植面積銳減。台東面臨農村蕭條,人口嚴重外流的困境,留下來的鄉民只好尋找替代作物。
沒想到就在這危急存亡之秋,釋迦這不起眼的果子,竟然能讓台東的農業經濟起死回生。
颱風造成的美麗意外
台東人總是津津樂道地說起這一則美麗的意外。話說有年夏天來了個颱風直撲台東,把一些釋迦樹的枝條給吹斷了,過了幾個月,有人發現斷枝處竟然重新萌芽,還開花結果,而且長出的果子比以前還要大顆!
聰明的農民立刻想到,是不是可以利用人為剪枝,讓釋迦在冬天也能結果?試驗之下,發現確實可用剪枝來調節產期,於是同一棵釋迦樹可以分成兩次結果,一次是自然成熟的夏期果,另一次是人工調節的冬期果。
冬期果因為生長期間氣溫較低,日照較少,因此在樹上掛果時間長,比夏期果更碩大也更美味。就銷售角度來看,冬期果採收之後更耐放,並可避開夏天眾多水果的激烈競爭。分批採收,更能分散市場風險,避免盛產期的壓力。
從此釋迦年可兩收,成為台東農民競相種植的作物,從前種柑橘、鳳梨那些排水良好的土地,剛好也都適合釋迦生長。太麻里農會總幹事賴念閩說,太麻里原本一千多公頃的稻田,現在幾乎全都轉作為釋迦園。
「熱帶果樹在冬天容易裂果,但是台東有黑潮暖流經過,冬天溫暖而乾燥。」楊正山分析,也正因為台東擁有這樣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才能將釋迦這種水果發揚光大。
鳳梨釋迦這個獨特的品種,也是因為有了剪枝技術才得以上市。鳳梨釋迦是民國五十四年自以色列引入,因果肉帶有鳳梨味道故名。這種釋迦也是夏天結果,採收後等待軟熟時卻容易裂果,所以一直沒有推廣種植。直到農民把剪枝技術運用到鳳梨釋迦的栽培上,讓果樹專門生產冬期果,才解決裂果問題,從民國八十六年開始,栽種面積也迅速擴增。
如今台東從南邊的太麻里到北邊的卑南、東河,都可以看到大片大片的釋迦園。南方的太麻里以大目種釋迦稱霸,北方的卑南鄉則以鳳梨釋迦馳名。
根據台東農業改良場的資料,台灣可說是目前全世界釋迦栽培面積最多,生產技術最佳,果品品質最優的國家。農委會最新統計則顯示,民國九十六年全台釋迦種植面積六千兩百五十二公頃,台東縣就占了五千三百公頃,比例將近百分之八十五。
栽種面積一大,銷售問題就來了。難得的是,釋迦的產銷從來沒有出現過崩盤的狀況,主要是農會的共同運銷系統發揮了很大的價格穩定作用。
早上十點來到卑南斑鳩產銷班的集貨場,農民們正忙著把今早採收的釋迦一一分級包裝,再過不久之後,各家行口的卡車就會來載貨,送往北部的果菜市場。行口與農民之間的溝通橋梁,就是台東地區農會。
農會推廣股股長宋鐘裕表示,民國八十二年起,因應農民要求而開始辦理共同運銷。在這之前,都是農民自己找「販仔」,受騙上當而血本無歸的案例時有所聞。共同運銷做起來之後,不僅市場接受度高,農民權益也獲得保障。
除了卡車,斑鳩產銷班的集貨場還經常出現遊覽車光臨。吸引遊客們慕名前來的,就是曾經被選為國宴甜點的「斑鳩冰品」。鳳梨釋迦果肉加上初鹿鮮乳作成的香濃冰淇淋,任誰看了都流口水。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釋迦甜秘密】
- 品種:台灣的釋迦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釋迦,學名為番荔枝(Annona squamosa),栽培品系包括細鱗種、粗鱗種、軟枝種、台東一號、大目種、紫色種等等,現以大目種最受歡迎。另一類是鳳梨釋迦( Atemoya),為番荔枝和冷子番荔枝(Annona squamosa× Annona cherimola)的雜交種,因為籽少肉多,風味甜中帶酸,也頗獲消費者青睞。
- 產期:傳統釋迦年可兩收,夏期果從七月到十一月,冬期果為十二月到二月。鳳梨釋迦只收冬期果,從十二月到隔年四月都盛產。隨著果農的產期調節技術日益精進,不久的將來,台灣人將全年都可吃到釋迦。
- 營養:比起其他水果,釋迦的水分少、甜度高,相對的熱量也高。即使如此,釋迦的熱量還是比米飯來得低,而且除了豐富的醣類之外,礦物質鉀的含量特別多,可以預防高血壓,而維生素C更是葡萄柚的兩倍以上。(參考自衛生署食品衛生處「台灣地區食品成分營養資料庫」)。
- 怎麼挑:果型大且圓整,外觀無病蟲害痕跡且覆有果粉者為佳。傳統釋迦的售價是越大越貴,鱗目大且鱗溝開展呈奶黃色者,果肉較厚實且成熟度高。由於夏天颱風和病蟲害較多,故選擇冬期果會比夏期果更美味也更安全。鳳梨釋迦則較難從外表判斷滋味好壞,最好向信譽及口碑佳的果農購買,有機栽培者更優。
- 怎麼吃:釋迦是高呼吸率的水果,封在塑膠袋內會缺氧窒息,所以買回家須拆去包裝,放在通風處等待後熟。天氣越熱熟得越快,輕壓感覺果子表面變軟,是最簡單的判斷方法。鳳梨釋迦則是等果柄可輕易抽出,就是賞味時機。當果肉綿而不水時,口感最佳。如果等不及,用報紙略為包覆可加速軟熟。反之若是多顆釋迦同時變軟來不及吃,可把果肉挖出放進冰箱,冷藏風味更勝,冷凍則可與冰淇淋媲美。特別注意尚未軟熟的釋迦絕對不能冰,變成吃不成的「啞果」就可惜了。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太麻里山坡上的釋迦園,白天迎接自海平面升起的太陽,到了夜晚仍然燈火通明。夜間燈照可調節產期,使釋迦幾乎全年可收。
[Not a valid template]↑ 共同運銷的產銷班集貨場。經過機器自動分級選果和裝箱,就等各家行口的卡車來載貨,分送各果菜市場。
[Not a valid template]↑ 有機果農吳金洺的果園,雜草長得老高,兩排釋迦樹中間還散植青菜、哈密瓜等短期作物。
請教
種植釋迦一分地一年之照顧費用需多少錢
知本地區釋迦農地一分約多少錢
義憤釋迦農地一年收成月多少錢
一位想轉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