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望家園】韌性之城 基督城震災後的摸索與重生

撰文/張子午(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月是轉變的季節,南半球的紐西蘭時序入秋,橡樹茂密的樹冠由綠轉黃,厚厚的雲層堆積天空,柳樹低垂輕撫河面,吹過的風帶來些許寒意。身著白襯衫、吊帶褲,繫著領帶,頭戴白色亞麻草帽的船夫,優雅地撐篙搖船,帶著遊客沿河飄蕩,彷彿在牛津的泰晤士(Thames)河、劍橋的康(Cam)河上一般。連這座城市的名字,都來自牛津大學的學院之一:基督教堂學院(Christ Church),那是十九世紀中帶領首批清教徒來此開墾的建城者約翰.羅伯特.戈德利(John Robert Godley)的母校。

隨著雅芳(Avon)河婀娜秀逸的身姿流淌過城市西側的植物園,緩緩穿越市中心,靜謐的田園風情陡然大變,橫陳呈現眼前的,是一幅殘破的末世光景。

布滿破窗與裂痕的樓房、被削去大半屋宇與牆面的教堂、青銅圓頂掉落在瓦礫堆中,整個城市像方才經歷過大轟炸的斷垣殘壁,觸目皆是危險勿進的鐵絲圍籬,馬路與人行道被接二連三的路障阻隔,寸步難行。許多崩壞毀損的建物被拆除清空,留下大片空地,有的堆疊成排貨櫃屋,有的權充作停車場,這是目前城裡最不虞匱乏的空間。

地震之島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二日,正當市民繁忙地趕赴午餐約會的中午時分,突然之間二十秒的天搖地動,永遠改變了這座城市的命運。一座六層樓的坎特伯雷(Canterbury)電視大樓應聲倒塌,一百一十五人葬身在瓦礫堆下,全城共有一百八十一人死亡,近兩千人受傷。其他受損建物不計其數,許多安全堪虞的危樓陸續被拆除,整個城市至今已拆掉近百分之四十的房子。

紐西蘭跟台灣一樣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Ring of Fire),對天然災害並不陌生,這個呈馬蹄形圍繞太平洋的區域有一連串海溝、列島和火山,板塊移動劇烈,易受地震、火山與海嘯等災害之侵襲,可說是名副其實的地震之島。

紐西蘭南島及北島位於太平洋板塊與澳大利亞板塊之交界,地震猶如家常便飯,平均每年遭遇大小地震近三千次,根據官方統計,一八四〇至二〇〇〇年間,超過芮氏規模七以上之地震有十九個。尤其近年來受極端氣候影響,颱風、洪水及土石流災害不時衝擊,對災害的威脅有深切了解。

就在這次破壞力強大的地震前一年,二〇一〇年九月四日,基督城就已經歷過規模七點一級的大地震,但幸運的是發生在凌晨,人們都在家中休息,大多住家以低矮房舍居多,且地震深度較深(十二公里)、震央較遠(位於城市西北方五十五公里),雖然近百分之二十房屋損壞,但並未直接造成居民死亡。

為減少地震帶來的人員和財產損失,紐西蘭政府多年來在抗震減災方面及民眾防災教育推廣上不遺餘力,並深切了解到過去建築物的脆弱性,因此積極修訂相關建築法令,強調過去依照舊法規建造的建築物須進行補強,政府公布相關補強方案並予以補助,大部分的老舊建築物也因此獲得耐震能力的強化與提升,自一九九〇年代起,擴及全國進行全面的建築物補強,這些長期的防災準備在二〇一〇年的地震中具體發揮功效。

政府並成立地震委員會(Earthquake Commission,簡稱EQC),供民眾投保地震險,該地震保險基金採「全災害式」保險管理,保險範疇包括:地震、洪水、海嘯、火山爆發、土石流等,以及前述災害引致之各種災害類型均可理賠,採單一保險費率,目前投保率已超過九成以上。政府採取實損實賠,如理賠總金額過大,則由國庫負起最終理賠支出責任,足見紐西蘭以全災害保險為工具,政府為民眾財產建構的防護網。

然而出乎所有人預料,時隔不到半年發生的這場六點三級地震,雖然規模較二〇一〇年小,卻瞬間讓市中心幾成廢墟。除了因為發生在人群熙來攘往的上午,死傷機率增加,最大原因是震央利特爾頓(Lyttelton)港口距市中心僅十公里,而且地震深度僅五公里,實際的震撼與破壞力遠較前一年的七點一級還大。基督城東部原為沼澤地,地盤鬆軟,經此搖撼之後,產生「土壤液化」現象,原為固態的土壤粒子被破壞成粘稠的流質,地質脆弱不堪,使道路迸裂,房屋傾倒,家園不再穩固。

「夾帶沙土的汙水不斷從路面湧出,地面泥濘不堪,自來水也受到汙染,連用來刷牙都沒辦法!好一陣子都無水可用。」大衛對災後情景仍記憶猶新,他所住的林屋(Linwood)位於基督城東部郊區,是受土壤液化影響最大的區域。加上蜿蜒流經的雅芳河有淹水氾濫之虞,東區沿河岸一帶的住宅在災後都被劃歸為危險不能居住的「紅區」(Red Zone)。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基督城Christchurch小檔案】

  • 建城年代:1850年
  • 市區面積:452平方公里
  • 人口:341,469人 (市中心7,653人)
  • 人口密度:860人/平方公里
  • 地理位置:位於紐西蘭南島中部的東岸,為坎特伯雷省最大城市,市區平坦,雅芳河貫穿城市,向東流向太平洋。
  • 產業:以鄰近坎特伯雷平原的農業及農產加工、羊毛製品為主。為南島最大城,觀光旅遊業也很重要。
  • 交通:巴士網絡連接市區各地及郊區,但一般民眾使用私人車輛的比率仍高。騎乘自行車風氣興盛,建構完整的自行車道為災後重建重點之一。
  • 民族:歐裔紐西蘭人占約九成,其他主要民族則為毛利人、亞裔、太平洋島民等。

【基督城大事記】

  • 1850年:首批四艘船帶來了約三千多位英國新移民,以建城者約翰.羅伯特.戈德利的母校基督教堂學院為城市命名,為紐西蘭最古老的城市。
  • 1864年:哥德復興風格的大教堂開始興建,陸續花了四十年才落成,設有高達六十三公尺的尖塔,為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地標。
  • 2011年:發生六點三級淺層地震,包括大教堂等市區內半數建築毀損,上千人傷亡,據估計復原重建的經費為紐西蘭史上最高。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乘平底船徜徉雅芳河上,是基督城處處流露的英倫風情之一,然而平靜河水底下,這座城市正在重建路上摸索掙扎。
[Not a valid template]↑ 市中心大半房舍與道路在地震中嚴重毀損,儘管災後已經三年,仍觸目皆是危險勿進的鐵絲圍籬,行人寸步難行。
[Not a valid template]↑ 由貨櫃屋組成的全新市集,基督城都一點一滴地在重建之路上,建構全新的風貌。
[Not a valid template]↑ 震災後拆除的建物留下大片空地,當地公民組織自發地用創意提出對生活的想象,如街頭圖書交換站。
[Not a valid template]↑ 建於十九世紀的大教堂過去曾是基督城最知名的地標,高聳的尖塔在地震中應聲倒塌,按原貌整修或是拆掉重建是目前最大爭議。
[Not a valid template]↑ Gapfiller所策畫的空間中,以露天舞池最受歡迎,雖然許多社交場所已毀,市民重新在其中凝聚起歡笑與歸屬感。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