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ㄟ社區】以神之名 信仰在社區

撰文/陳世慧(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攝影/陳弘岱(經典雜誌攝影)

離午夜十一點媽祖正式起駕前往笨港進香的時間,只剩幾個小時了;濃濃夜色中,彰化南瑤宮燈火輝煌、人潮越聚越多的大殿裡,幾個金意承青年會的成員,裡裡外外忙成一團。

「待會兒舉牌組的,舉牌高度要一致;指揮組的要跟廟方大哥們配合,維持秩序;行列組的,請注意人員的安全!」好不容易得空到會議室集合,年僅二十四歲的會長蔡舜淵,叮嚀其他年紀相仿的夥伴。語畢,一行人又重新回到大殿,恭謹地在媽祖神像前持香禱告,盼望這次的活動,能夠圓滿順利。

二○一二年前,這群就讀不同大專院校的彰化青年,原本只是對廟會活動有興趣,經常透過網路交流心得。

「我們當中多數人,家裡都住在廟附近,從小跟著父母親拜拜,有廟會時,更是愛湊熱鬧,所以長大後會繼續接觸,也是很自然的事。」蔡舜淵說。因此雖然也如同台灣多數地方的青年,在當兵、就業後,不得不離開家鄉,南瑤宮青年會的成員,彼此間卻以廟會活動為核心,不定期地聚會。

「我們見面時最常聊的,就是哪裡又有廟會,內容有何獨特之處。」今年才從建國科技大學景觀設計系畢業的蘇柏源,是青年會的活動長。一提到廟會,他立刻興致勃勃地說到,包括北港朝天宮的虎爺出門時會「犁炮」,代表歡迎之意;白沙屯媽祖喜歡自己安排進香路線,行蹤十分縹緲;至於南瑤宮供奉的三媽與六媽,迄今還保留過去沒有橋梁的時代,以徒步方式橫渡濁水溪的「潦溪」之舉,「這也算台灣眾多廟會中,最能保留古風的其中之一個吧。」蘇柏源如數家珍般地笑說。

因其如此,為了挖掘更深刻的信仰文化,大夥先是沒事就到廟裡,幫忙老一輩的廟會執事,久而久之,青年會的成立,似乎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就在成立那一年,他們除了說服習慣搭車進香的長輩、鄉親,一起投入「意齊尋歷史,承行古香路」的復古徒步進香活動外;隔年暑假,當他們提出「南瑤文化成長營」的構想,想以年輕人的身分,向比他們更年輕的彰化地區國、高中生傳承媽祖信仰時,有感於這群少年兄的赤誠,「我們幾乎是全數同意,並且傾全力支持。」南瑤宮總幹事林源卿說。

事實上,除了金意承外,近十年來,類似的青年團體,還包括台北鼎興壇的陣頭、桃園大溪的哪德聖轎班會、台中梧棲的鴨母寮文化傳承協會、大甲鎮瀾宮的e世代青年會、彰化慶龍社鼓藝團,一直到台南市南廠水門宮協成壇小法團等。他們打破舊有與行政區域重疊的社區概念,改以各自熟悉的社區信仰作為發揚地方文化的作法,雖然迥異於一般的社區營造,卻也在無意之間,利用最擅長的網路科技,在虛擬的世界中自成一社群;在現實世界裡,與各自的社區聯繫不輟。

相較於過去混跡廟會的青少年,常因打架滋事,留下「壞囝仔」的刻板印象,這群學歷多半大學畢業以上的新「廟會小子」,則不只形象清新,腦袋也裝滿創意,時時刻刻,都想著如何才能將位處虛空的神明,拉進凡人的社區中。只是,若要問人、信仰,與社區間的互動,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相對於新世代是基於對美感的追求、文化的探索,而賦予了信仰現代性,早在先民落腳台灣時,過去三者間的對話,卻是建立在最務實的需求之上。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台南楠西玄空法寺的觀音聖誕法會。原居各地的信徒因觀音而集結。
[Not a valid template]↑ 從新港奉天宮媽祖遶境的老照片中,可見早期台灣廟會文化。(圖片/東洋照相館)
[Not a valid template]↑ 彰化市無底廟,一群因喜愛陣頭文化而聚集的大專青年,透過對神像造型與步伐動作的重新想像,賦予傳統廟會新力量。
[Not a valid template]↑ 南投信義鄉地利村,布農族青年預演耶誕晚會。基督教在原民部落傳道的歷史已久。(攝影/蕭耀華)
[Not a valid template]↑ 板橋環保志工一邊分類一邊輕鬆聊天,有益身心。(攝影/黃世澤)
[Not a valid template]↑ 慈濟每年於佛誕日舉辦的浴佛活動;透過影像的放送,將信仰社區的範圍擴及全球。(圖片/慈濟基金會)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