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太空總署(NASA)所拍攝的衛星空照圖中,整個大陸連同台灣西部地區的上空,都為一層厚重的塵埃所籠罩。儘管兩岸政治上涇渭分明,環境上,卻因地理位置相近而唇齒相依。在北京為沙塵暴所擾的同時,台灣的天空,也因多年來偏重經濟發展,面臨空氣汙染惡化的問題。
【危機年代】 蘭陽平原、台北盆地、中部大里溪流域及嘉義沿海地帶,是台灣最易淹水地區,水患已成當地居民揮之不去的夢魘。尋常連日豪雨,竟能讓高雄市區水深及膝!面對氣候的遽變,台灣當思防患整治之道。 |
【危機年代】 土石流、山崩與地滑原屬自然現象,然而台灣自一九七○年代中期以來,因迅速發展經濟,土地大量開發,都市漸往郊區擴展,居住環境的風險大為提高,一旦發生上述災害,往往造成嚴重損失。 |
【危機年代】 日暮時分,華燈初上,台北正準備展現都市魅力,然而迷濛空氣卻讓絢麗霓虹蒙上塵埃。即便台灣空氣品質已較往年進步,但仍有努力空間;要如何改善,則有待政府及全民共同努力。 |
【大島系列】 在漫天冰雪、無路可走的北極圈,狗拉雪橇是當地重要交通工具。身為氣候變遷的觀察對象,格陵蘭的舉措備受矚目,暖化危機對這邊陲大島而言,意味著冬天遲來、冰層變薄,生物作息失序。 |
【微塵大千】 終年冰雪的格陵蘭,卻在全球的氣候研究上,占有一席之地,根據科學家的「北極振盪」理論,格陵蘭氣壓偏高,其下中緯度的北大西洋氣壓便偏低,若能正確預測它的氣象,就能掌握其他地區的氣候。 |
【台灣之路】 台二十一線戛然而止的玉山塔塔加附近,獼猴不畏人地往車內討食。當初計畫縱貫中部山岳的公路,因生態考量而一分為二,也阻斷了發展;經歷世紀末大震與各種天災,這條山岳公路重現了繽紛生機。 |
【全球觀察】 迦納海岸角的景點「不歸門」,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中,不乏前來尋根的奴隸後裔。十六世紀時,非洲人被販賣到歐洲及美洲。上船前,他們被集中囚禁在此間地窖,奴隸島是他們對故鄉的最後一瞥。 |
【經典書摘】 年輕時,她為家庭無私付出一切,直到退休之後,終於可以追逐自己的夢想。六十多歲的素蘭阿嬤,肩扛二十公斤的攝影器材,國內國外,上山下海,記錄飛羽的繽紛,也激勵無數的人心。 |
【編者的話】 撰文/王志宏
【經典人生】 環保續物命 撰文/釋證嚴
【經典札記】 典範何價? 撰文/王思熙
【杏林筆記】 毫無隱瞞地告知與道歉 撰文/賴其萬
【科學手記】 華生和楊振寧的聰明 撰文/江才健
【經濟學人】 要作墊腳石,不作絆腳石 撰文/周添城
【高度觀察】 玉山國家公園 撰文/蔡文村 攝影/齊柏林